中國快速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四大風險
本文選題:快速城鎮(zhèn)化 切入點:四大風險 出處:《江淮論壇》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著眼點在于強調(diào)要全面提升城鎮(zhèn)化的內(nèi)在質量,但目前我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沒有真正解決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和城鄉(xiāng)差別的矛盾,而是轉化成城鎮(zhèn)體系內(nèi)部更加復雜、更加深刻、更加棘手的社會矛盾,并引發(fā)了社會道德領域的三大危機,破壞了城鎮(zhèn)化的思想基礎。同時,快速城鎮(zhèn)化帶來的資源、環(huán)境供給不足的風險,產(chǎn)業(yè)布局和轉型升級難以科學規(guī)劃應對的風險以及市民社會不成熟等問題催生了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多重利益沖突,易于破壞城鎮(zhèn)化的生態(tài)基礎、經(jīng)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Abstract]:The Party's 18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not really 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stead, it turns into a more complex, deeper and more intractable social conflict within the urban system, which leads to three major cris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morality and undermine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ources brought about by rapid urbanization, The risk of insufficient supply of environment, the risk that industrial layou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re difficult to cope with scientifically and the immaturity of civil society have given birth to multiple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hich are apt to destroy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of urbaniz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foundations.
【作者單位】: 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基金】:湖南省科技計劃軟科學研究重點課題“新型城鎮(zhèn)化的社會風險防控機制研究”(S2014Z2062)
【分類號】:F299.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峰;;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社會風險與防范[J];發(fā)展研究;2009年07期
2 謝來位;;論新型城鎮(zhèn)化的制度訴求及建構路徑[J];西部論壇;2013年06期
3 倪方鈺;段進軍;;基于區(qū)域視角下對江蘇城鎮(zhèn)化模式創(chuàng)新的思考[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4 陳錫文;;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三農(nóng)”問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5 俞可平;社會公平和善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兩大基石[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01期
6 傅崇輝;;流動人口管理模式的回顧與思考——以深圳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元竹;;理解社會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方向[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付景濤;;基于圈地運動的公共經(jīng)濟政策建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喬瑾;;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之政府職能與對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劉謙;趙華鑫;;目前我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實踐的基本模式和特征[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余世仁;;縮小收入差距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徐紅軍;;社團: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J];滄桑;2006年05期
7 杜靖;;人類學與和諧社會建構——論我國設立人類學一級學科的必要性[J];創(chuàng)新;2008年05期
8 俞小和;;科學發(fā)展觀的視野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王東強;田書芹;;公平理論視閾下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推進[J];成人教育;2008年09期
10 李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公正倫理的思考[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謝慶奎;謝夢醒;;和諧社會與社會管理體制改革[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2 宋帥;;中部城郊村莊精英的現(xiàn)狀及對農(nóng)村發(fā)展的影響——以河南省新鄭市河李村為個案分析[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楊青山;;公共服務與社會公平路徑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劉勇;徐曉林;;建設服務型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滕志妍;;關于中國教育人類學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貴州省畢節(jié)市社科聯(lián)課題組;李虹;;科學發(fā)展視閾下畢節(jié)試驗區(qū)城鎮(zhèn)化研[A];2013烏蒙論壇論文集(五)[C];2013年
7 姜曉萍;;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以四川成都市為案例[A];回歸社會:中國社會建設之路[C];2011年
8 黃振華;;中國農(nóng)村研究的兩條進路——“社會化小農(nóng)”與“國家建構農(nóng)村”分析框架述評[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9 唐滔智;朱錦余;;國家治理與政府審計職能拓展[A];當代會計評論(第6卷第2期總第12期)[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曉梅;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王萍;漁村社區(qū)合作經(jīng)濟組織的變遷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4 謝璐妍;胡錦濤構建和諧社會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5 王新民;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黃紅發(fā);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7 嚴明明;論公共服務公平性[D];吉林大學;2012年
8 楊義芹;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思考[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9 周傳志;當代中國體育的科學發(fā)展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何忠國;以和諧看待發(fā)展[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琳;我國獸藥市場監(jiān)管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萌;在華外國非政府組織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及對策[D];西北大學;2010年
3 王佳政;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宗教觀的新發(fā)展及其價值研究[D];西華大學;2011年
4 趙楊坤;實踐思維方式視域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D];西南大學;2011年
5 周博;公意帝國[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靜;人口老齡化與老齡服務問題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郝陽;論西方政治思潮對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影響及對策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銳;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倫理探析[D];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11年
9 王苗;胡錦濤和諧社會思想研究[D];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2011年
10 陶迅江;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基本特征與管理對策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駿;關于上海流動人口管理的深層次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仇保興;;中國的新型城鎮(zhèn)化之路[J];中國發(fā)展觀察;2010年04期
3 周鐵;深圳市流動人口管理工作述評[J];公安研究;1999年02期
4 陳慧;毛蔚;;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貧民窟的國際經(jīng)驗研究[J];改革與戰(zhàn)略;2006年01期
5 魏立華;叢艷國;;“自利性”戶籍制度對中國城市社會空間演進的影響機制分析[J];規(guī)劃師;2006年06期
6 約翰·弗里德曼,戈岳;生活空間與經(jīng)濟空間:區(qū)域發(fā)展的矛盾[J];國外城市規(guī)劃;2005年05期
7 J.戈特曼;李浩;陳曉燕;;大城市連綿區(qū):美國東北海岸的城市化[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07年05期
8 彼得·霍爾;考蒂·佩因;羅震東;陳燁;阮夢喬;;從大都市到多中心都市[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08年01期
9 郭巧華;;拯救中心城市的嘗試——從“開放郊區(qū)”到“沒有郊區(qū)的城市”[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1年01期
10 范鐵中;;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nóng)民利益保障問題[J];江淮論壇;2007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馮曉英;[N];北京日報;2006年
,本文編號:16015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0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