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高血壓患者太沖配伍太溪穴的fMRI腦功能成像研究
本文選題:針刺 切入點:腧穴配伍 出處:《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摘要】: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原發(fā)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簡稱“高血壓病”)是一種原因不明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綜合征,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導致上述器官的功能衰竭。目前,我國的高血壓患者約有2億,每10個成年人中有2人患高血壓。因此,控制高血壓從而減輕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目前,關于EH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仍不完善,尚無法根治,臨床上為減少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對癥治療以降低血壓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地位。為控制血壓在正常范圍內(nèi),絕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需長期服用降壓藥物,而這可能引起胃腸道的不良反應,甚至肝腎功能的損害,且停藥后血壓水平容易反彈。中醫(yī)的針灸療法作為一種補充替代療法,具有簡便、有效、經(jīng)濟、安全等優(yōu)勢,臨床上常單獨或配合其他療法用于治療高血壓病。中醫(yī)中并無“高血壓病”這一病名,根據(jù)其臨床癥狀及證候特點可將其歸屬“眩暈”、“頭痛”的范疇,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高血壓病是內(nèi)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nèi)因為精氣衰退、稟賦陽盛陰虛,外因則包括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nèi)傷及房勞,病機主要為肝腎陰陽平衡失調,病位在肝腎,涉及脾、心、清竅、絡脈等。臨床常分為肝陽上亢、陰虛陽亢、陰陽兩虛、痰濕壅盛和瘀血阻絡五個證型,其中,陰虛陽亢證較為常見,其臨床癥狀為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耳鳴、健忘、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shù)。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jīng)的輸穴、原穴,具有調和氣血、疏肝理氣、平肝息風之效。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jīng)的輸穴、原穴,太溪可調補腎氣、滋補腎陰。原穴有調整其臟腑虛實的功能,太沖與太溪兩原穴配伍使用,太沖可平抑肝陽,太溪可滋補腎陰,二者共奏滋水涵木、滋陰潛陽之功。故太沖與太溪兩穴配伍可用于高血壓病陰虛陽亢證的治療。近年來,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術憑借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可準確定位腦功能區(qū)、無創(chuàng)傷性,且能實時反應活體的腦功能活動變化等優(yōu)勢,而被廣泛運用于腦的基礎和臨床神經(jīng)科學等方面的研究之中;趂MRI技術能對大腦功能活動變化進行可視性研究的特點,而成為研究經(jīng)穴特異性和針刺作用機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腧穴配伍是針刺治病的主要形式,然而,經(jīng)穴配伍與單穴治療疾病的腦整合作用機制及其差異尚未明確,既往研究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與腧穴配伍的直接聯(lián)系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系統(tǒng),腧穴配伍對疾病的整體調節(jié)機制也需進一步研究。關于針刺太沖、太溪的腦功能成像研究目前已具有一定的前期基礎,如以健康人為研究對象的針刺太沖配伍太溪、太沖和太溪單穴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Rest-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的研究正不斷展開。因此,本研究選用Rs-fMRI技術通過觀察針刺腧穴配伍與單穴時高血壓患者腦功能活動的變化來探究腧穴配伍的作用機制。綜上,本研究以EH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單盲、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方法,通過比較針刺太沖配伍太溪與針刺太沖單穴、太沖配伍非穴對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生存質量量表(SF-36)和陰虛陽亢量表評分的影響,對針刺太沖配伍太溪對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改變及對患者生存質量和陰虛陽亢癥狀的改善情況進行評價,探討有效腧穴配伍與單穴、無效配伍之間作用有何異同。同時,運用Rs-fMRI技術觀察比較針刺太沖配伍太溪與太沖單穴、太沖配伍非穴在針刺前后、針刺治療前后EH患者的腦功能活動的變化情況,以探究針刺太沖配伍太溪治療高血壓病的腦整合作用的可能機制,為今后腧穴配伍治療疾病的中樞調節(jié)機制提供客觀依據(jù)及臨床治療高血壓病的針刺取穴作理論支持。方法1臨床觀察根據(jù)納入和排出標準收集并篩選Ⅰ或Ⅱ級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45例,根據(jù)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產(chǎn)生隨機數(shù)字表按參與順序將45例受試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為太沖配伍太溪穴組,太沖穴組和太沖配伍非穴組。1.1干預措施1.1.1針刺腧穴太沖配伍太溪組:太沖(雙)、太溪(雙);太沖組:太沖(雙);太沖配伍非穴組:太沖(雙)、非穴(雙)。1.1.2針刺操作及療程采用爪切法進針,針刺后采用捻轉、提插手法,捻轉角度為90-180°,頻率為60~90次/min;提插幅度為0.3~0.5cm,頻率為60~90次/min,進針得氣后行針1min。非穴按針刺要求刺入一定深度后即可,不作提插、捻轉。留針30min,留針期間每隔10min行針1min。每天針刺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5天后,休息2天,再連續(xù)治療5天,共治療10次。1.1.3血壓測量待受試者平靜休息5 min后測量血壓值,坐位,裸露上臂,手心朝上,肘部外展45°,肘部與右心房同一水平,將袖帶縛于右上臂,袖帶下緣距肘橫紋約2-3 cm,松緊適宜,開始測量,測2次,2次之間間隔2-3分鐘,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測量時間點:①前3日,在固定時間測量血壓以確診;②開始針刺治療的首日,針刺前20min(針刺前或療程前)和出針后5min(針刺后)分別進行血壓測量;③針刺療程結束后次日(療程后)。1.2觀察指標1.2.1主要觀察指標血壓變化:比較首次針刺治療前、首次針刺出針5min后及針刺治療結束后,受試者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變化情況。1.2.2次要觀察指標①簡明生存質量量表(SF-36)測評②陰虛陽亢證患者自評量表1.3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20.0 for Windows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統(tǒng)計推斷均采用雙側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檢驗標準a=0.05,采用95%的可信區(qū)間作為參數(shù)的可信區(qū)間估計。盡可能采用參數(shù)方法,當數(shù)據(jù)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可采用數(shù)據(jù)轉化的方法使其符合正態(tài)分布,若轉換后仍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考慮使用非參數(shù)檢驗。2 Rs-fMRI研究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I或II級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45例,隨機分為太沖配伍太溪穴組,太沖穴組和太沖配伍非穴組三組。2.1干預措施2.1.1針刺腧穴、針刺操作、療程安排及血壓測量(見:1臨床觀察)2.1.2掃描方案利用3.0T的磁共振掃描儀(GE Company, Fairfield, Connecticut, America)和標準GE公司8通道頭部線圈對三組受試者進行全腦功能磁共振數(shù)據(jù)的采集。(1)橫斷T1WI序列:1min51s,采用FSE序列完成。OAx T1 FLAIR,重復時間(TR)1750ms//回波時間(TE)24ms,TI 960ms,視野FOV 240mm × 240mm,矩陣320x224/NEX=1,層厚5.0mm/層間距1.0mm,共掃30層,回波鏈長度8,帶寬31.25。(2)靜息態(tài)fMRI BOLD數(shù)據(jù)采集:采用梯度回波-回波平面成像(GR-EPI)序列掃描6min,參數(shù):TR3000ms//TE Minimun,翻轉角度90°,FOV240mm×240mm,矩陣96×96/NEX=1。圖像采集時間點:首次針刺前15min(針刺前),首次針刺出針15min后(針刺后)和針刺療程結束次日(療程后)。2.2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2.2.1圖像預處理數(shù)據(jù)分析及處理基于MATLAB R2009a平臺,采用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 fMRI (DPARSF)對靜息態(tài)fMRI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預處理包括DICOM格式轉換、去除功能像掃描前10個時間點、時間層矯正、頭動校正、空間標準化和空間平滑6個步驟。2.2.2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REST 1.8軟件進行全腦低頻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對各組針刺后和療程后兩個時間點標準化ReHo值和ALFF值分別與針刺前進行組內(nèi)的配對t檢驗,針刺前三組間比較采用One-way ANOVA,若比較后有顯著性差異,則分別以三組針刺前的ALFF值和ReHo值為協(xié)變量,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三組間針刺前后差值和療程前后差值的兩兩比較。利用xjview8.0設定統(tǒng)計閡值概率為0.05,采用AlphaSim校正(P=0.05,連續(xù)體素=228)得出不同組間針刺后和療程后的腦區(qū)ReHo變化和ALFF變化,并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腦區(qū)以圖像形式呈現(xiàn)。結果1臨床觀察1.1血壓比較1.1.1組內(nèi)比較(1)太沖配伍太溪組針刺后和療程后的收縮壓和舒張壓較針刺前均明顯減低,三個時間點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針刺后的收縮壓(131.87±17.90)較針刺前的收縮壓(136.33±17.43)明顯減低(P0.05),療程后的收縮壓(130.00±13.44)和舒張壓(87.87±5.04)較針刺前的收縮壓和舒張壓(89.47±8.43)均明顯減低(P0.05);(2)太沖組療程后的收縮壓均較針刺前和針刺后明顯減低,三個時間點的收縮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療程后的收縮壓(129.71±8.60)較針刺前的收縮壓(134.93±9.05)明顯減低(P0.05);(3)太沖配伍非穴組針刺后的舒張壓較針刺前和療程后明顯減低,三個時間點的舒張壓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針刺后的舒張壓(82.36±5.05)較針刺前的舒張壓(84.00±6.37)明顯減低(P0.05)。1.1.2組間比較三組療程前后舒張壓差值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太沖組和太沖配伍非穴組比較,太沖配伍太溪組療程前后舒張壓差值(1.60±7.14)有顯著性差異(P0.05)。1.2針刺治療前后SF-36量表評分比較(1)太沖配伍太溪組針刺治療后的VT(79.33±3.96)和MH(82.40±4.94)評分較治療前的VT(70.33±4.76)和MH(69.60±4.55)顯著增加(P0.05);(2)太沖配伍非穴組針刺治療后的VT(83.57±2.64)和SF(97.62±4.73)評分較治療前的VT(69.64±4.76)和SF(88.89±14.45)顯著增加(P0.05);(3)太沖配伍太溪組治療前后MH評分變化明顯,太沖配伍太溪組治療前后MH評分差值(12.80±19.02)與太沖組(-2.57±11.70)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1.3針刺治療前后陰虛陽亢自評量表評分比較(1)太沖配伍太溪組針刺治療后的陰虛陽亢量表評分(7.80±3.47)比治療前(10.47±4.70)明顯減低(P0.05);(2)三組受試者治療前后的陰虛陽亢量表評分的差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2Rs-fMRI研究2.1組內(nèi)比較2.1.1太沖配伍太溪組(1)針刺前后比較:與針刺前比較,針刺后右側顳下回、枕下回、小腦后葉小腦腳1區(qū)、額中回和背外側額上回,左側梭狀回、舌回的ALFF值顯著升高;左側距狀裂周圍皮層、舌回、枕上回、中央前后回、頂下緣角回和右側中央后回、緣上回、顳上回的ReHo值顯著升高,左側背外側額上回、前扣帶和旁扣帶回、楔前葉、頂上回和枕中回的ReHo值顯著降低。(2)療程前后比較:與療程前比較,療程后左側島葉、眶部額下回、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補充運動區(qū)的ALFF值顯著升高;左側三角部和島蓋部額下回、中央后回、頂下緣角回、緣上回和右側枕下回的ReHo值顯著升高,右側島葉、顳上回、楔前葉、前扣帶和旁扣帶回、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內(nèi)側額上回的ReHo值顯著降低。2.1.2太沖組(1)針刺前后比較:與針刺前比較,針刺后右側顳中回、枕中回的ALFF值顯著降低:雙側距狀裂周圍皮層、舌回和右側梭狀回的ReHo值顯著升高,左側小腦前葉山頂?shù)腞eHo值顯著降低。(2)療程前后比較:與療程前比較,療程后左側距狀裂周圍皮層和右側額中回的ALFF值顯著升高,左側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的ALFF值顯著降低;右側海馬旁回、顳上中回顳極和楔前葉的ReHo值顯著升高,右側頂下緣角回、緣上回和左側中央旁小葉、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的ReHo值顯著降低。2.1.3太沖配伍非穴組(1)針刺前后比較:與針刺前比較,針刺后左側梭狀回、舌回的ALFF值顯著升高;右側殼核、額中回、三角部額下回和補充運動區(qū)的ReHo值顯著升高,左側直回的ReHo值顯著降低。(2)療程前后比較:與療程前比較,療程后左側頂上回的ALFF值顯著升高;左側梭狀回、枕下回、海馬、海馬旁回和右側背外側額上回的的ReHo值顯著升高,右側小腦前葉4、5區(qū)、顳中回、中央后回、頂下緣角回的ReHo值顯著降低。2.2組間比較2.2.1針刺后與針刺前差值比較(1)與太沖組比較,太沖配伍太溪組左側殼核和尾狀核的ALFF值顯著升高,而右側小腦后葉6區(qū)、枕中下回、左側額上中回和中央前回的ALFF值顯著降低:左側眶部額中下回、三角部額下回的ReHo值顯著升高。(2)與太沖配伍非穴組比較,太沖配伍太溪組雙側額中回、左側枕上中回、中央前回、額上回的ALFF值顯著升高,雙側島葉和右側眶部額下回的ALFF值顯著降低,右側枕上中下回、距狀裂周圍皮層的ReHo值顯著升高,右側小腦上葉3區(qū)ReHo值顯著降低。(3)與太沖配伍非穴比較,太沖組右側顳中回、楔前葉和左側島蓋部額下回、枕中回、角回、頂下緣角回的ALFF值顯著降低,右側小腦后葉8區(qū)、左側小腦前葉9區(qū)和殼核、尾狀核的ReHo值顯著升高,右側楔前葉的ReHo值顯著降低。2.2.2療程后與療程前比較(1)與太沖組比較,太沖配伍太溪組左側梭狀回的ALFF值顯著升高,左側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中央旁小葉的ALFF值顯著降低;右側楔前葉、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的ReHo值顯著升高,右側中央后回、中央旁小葉的ReHo值顯著降低。(2)與太沖配伍非穴組比較,太沖配伍太溪組右側延髓、左側顳上回顳極、眶部額下回、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補充運動區(qū)的ALFF值顯著升高,雙側頂上回和右側枕上中回的ALFF值顯著降低;左側眶部額上下回、殼核、蒼白球的ReHo值顯著升高。(3)與太沖配伍非穴比較,太沖組右側梭狀回、顳中回的ALFF值顯著升高,右側額中回、眶部額中下回、三角部額下回的ReHo值顯著降低。結論1.太沖配伍太溪可能具有即時、短期持續(xù)的輔助降壓作用,太沖單穴可能具有短期的輔助降壓效應,太沖配伍無效非穴僅有即時降壓效應而無短期持續(xù)輔助降壓效應。太沖配伍太溪能改善患者的精力和精神健康狀況,太沖配伍非穴能改善患者的精力和社會職能,推測針刺在改善患者心理情緒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且針刺輔助降壓的中樞機制可能與其對心理情緒方面的調節(jié)作用有關;同時,太沖配伍太溪能夠改善EH患者的陰虛陽亢癥狀,推測太沖配伍太溪可能具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2.針刺太沖配伍太溪出現(xiàn)變化腦區(qū)的數(shù)量上顯著多于太沖單穴組、太沖配伍非穴組,本研究推測針刺太沖配伍太溪對EH患者的治療可能具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太沖配伍太溪對與軀體運動和感覺功能相關腦區(qū)的影響可能是腧穴配伍協(xié)同作用的體現(xiàn)。3.雙側背外側額上回、額中回、補充運動區(qū)、三角部額下回、內(nèi)側和旁扣帶回、顳上回顳極,左側島葉、眶部額上、中、下回、島蓋部額下回,右側延髓、海馬旁回和顳下回顳極、小腦后葉等腦區(qū)可能是針刺輔助降壓的靶向性作用腦區(qū)。4.針刺太沖配伍太溪靶向性作用于前額葉皮質(補充運動區(qū))和島葉等邊緣系統(tǒng)的腦區(qū),其可能是針刺太沖配伍太溪輔助降壓的中樞作用機制。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4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君,王國義,孫申田;針刺治療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的臨床研究[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楊志梅;;針刺治療耳鳴[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3 ;關于針刺治病的原理[J];醫(yī)衛(wèi)通訊;1978年03期
4 張慶萍;;正確理解“腹部深似井”在針刺臨床上的運用[J];江蘇中醫(yī)雜志;1987年01期
5 宋國英;;針刺腮中穴治療嘔吐1600例[J];中國針灸;1991年04期
6 張吉武;張荔;;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220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7年S1期
7 孔慶壽;《內(nèi)經(jīng)》中針刺獲效影響因素的探討[J];針刺研究;2000年01期
8 郭淑香;針刺治療飲水返嗆38例總結[J];針灸臨床雜志;2000年05期
9 王彪,李秋光,趙元琛;針刺治愈癔癥12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0年11期
10 許宏珂,張晨霞,齊敬東,趙清秀;針刺轉復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30例[J];中國針灸;200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曉卿;康建華;韓靜;陳玄;葉笑然;;針刺治療帕金森病臨床研究的現(xiàn)狀[A];第九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實驗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鄭余銀;李勁民;陳海麗;葉天申;陳傳幫;蔣松鶴;;對應與中軸針刺對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A];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集)[C];2009年
3 東紅升;鄭麗靜;胡偉民;夏秋芳;牛燕霞;秦宏;東貴榮;;中風病針刺治療關鍵技術的臨床研究[A];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集)[C];2009年
4 董素亭;張彬;賈海波;溫長寧;王桂青;王炳芝;;針刺所致疼痛的心理干預效果觀察[A];第十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眼科學術會議暨第五屆海峽眼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阿拉坦巴根·陶琦;;針刺臨床病例體會[A];中國特種針法應用與針灸臨床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0年
6 牛燕霞;徐佳;;針刺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血氧飽和度作用的臨床觀察[A];中國針灸學會第八屆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劉振寰;陳杰奎;;針刺促進大腦神經(jīng)發(fā)育與修復的新進展[A];第28次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大會暨2011年名老中醫(yī)治療(兒科)疑難病臨床經(jīng)驗高級專修班論文匯編[C];2011年
8 陶素愛;李史清;;中藥內(nèi)服配合針刺以及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60例[A];山東省第三次中西醫(yī)結合神經(jīng)內(nèi)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盧君艷;鄭余銀;李勁民;陳海麗;葉天申;陳傳幫;蔣松鶴;;對應與中軸針刺對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A];中國針灸學會第九屆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陳杰奎;劉振寰;;針刺促進腦神經(jīng)發(fā)育與修復的新進展[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薛志成;針刺治療植物病[N];山西科技報;2001年
2 李伊嘉;針刺治療植物病[N];廣東科技報;2001年
3 甘肅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風康復科 毛忠南 何天有 張志明;針刺與康復結合促中風恢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3年
4 健康時報記者 王志勝;中醫(yī)針刺治療老年癡呆[N];健康時報;2006年
5 蔡志紅;針刺清喘穴治療哮喘[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6 劉道安;“針刺影響衰老”課題通過專家鑒定[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7 甘肅省岷縣堡子衛(wèi)生院 周永紅;針刺可緩解闌尾術后疼痛[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
8 王改花;針刺一穴治咳嗽[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9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醫(yī)大師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石學敏 本報記者 胡彬 實習記者 趙維婷 整理;針刺降壓有優(yōu)勢[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4年
10 鄭健剛;杜元灝;石學敏;針刺能增加腦缺血大鼠腦血流量[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宇;針刺“百會”透“曲鬢”對腦出血急性期大鼠PI3K、p-AKT、Bax影響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2 劉奇;針刺促SAMP8小鼠海馬神經(jīng)元突觸可塑性的能量轉運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3 宋曉賓;針刺不同穴位對思慮過度狀態(tài)腦功能磁共振影響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楊楊;針刺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行為學及神經(jīng)血管再生機制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5 王艷杰;針刺高血壓患者太沖配伍太溪穴的fMRI腦功能成像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王婧;針刺安全理論探源及框架構建[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7 張全明;針刺治療兒童語言障礙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8 于雪峰;針刺促進骨折愈合的機理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9 姚筱梅;針刺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動力、內(nèi)臟感覺、胃電圖和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張珊珊;圍手術期針刺對手術應激反應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瑜;不同針刺頻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2 朱偉良;太陽經(jīng)腧穴不同深度地針刺治療頸椎病即時療效觀察[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3 于淼;針刺對抑郁模型大鼠前額葉皮質cAMP-PKA-CREB通路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張茜茹;針刺足三里穴對腦梗死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5 張力;布帶纏繞針刺C/C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2016年
6 趙日霞;針刺對躁狂模型大鼠海馬GLU/GABA興奮/抑制調節(jié)系統(tǒng)作用研究[D];云南中醫(yī)學院;2016年
7 陳進釘;針刺對術后結腸ICCs修復微環(huán)境中CSE表達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8 楊益宗;針刺足三針通過CO途徑對大鼠結腸吻合術后ICCs修復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9 楊素音;針刺合谷穴對尋常型痤瘡患者面口部紅外熱像圖影響的實驗觀察[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10 王慧;基于“頭項尋列缺”探討針刺列缺治療頸型頸椎病的療效機理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6679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66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