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木柱組裝式鋼托換節(jié)點抗剪性能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05 02:26
隨著現(xiàn)代城市建設的發(fā)展,開發(fā)和保護的矛盾在城市規(guī)劃和舊城改造過程中漸漸突顯出來。一項重要的建筑技術——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由于有著造價低、建筑垃圾排放少、工期短、對上部結構影響小等優(yōu)點,逐漸成為保護歷史建筑物、減少尚有使用價值建筑物的拆除重建的有效方法。現(xiàn)代的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而在我國該技術的首次使用出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在短短30年的時間里,我國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個工程成功的實例。在移位工程過程中,托換技術是其重要保證之一,關系到移位建筑物的穩(wěn)定和安全。對于柱承重結構的建筑,柱托換是關系移位工程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古建筑會受到自然、人為等各種因素的損壞,而古建筑又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見證,所以保護、維修古建筑,或者將其安置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保護,都是刻不容緩的。由于古建筑大多是木建筑,在維修過程中需要考慮維持古建筑原有的樣貌。傳統(tǒng)的維修方式會耗費大量財力,還不一定能保證維修過程中古建筑不受損。本文提出了一種可以重復使用的新型柱托換方法——圓木柱組裝式鋼托換方法,該方法中托換裝置的主要材料為型鋼、橡膠墊,是一種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綠色托換技術,可...
【文章來源】: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移位技術原理示意圖
工程發(fā)展概況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在國外起步較早,特別在西方國家,他們對既有建筑物,特別是有歷史文物價值建筑物尤其珍愛,有時會不惜花重金通過整體移位技術將這些建筑轉移到更為合適的位置并加以保護。另外,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更加注重環(huán)保,他們認為建筑物拆除并且重建的過程中,必將產(chǎn)生噪聲和粉塵以及大量建筑垃圾等。因此,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應運而生并且在發(fā)達國家快速發(fā)展。世界上第一個建筑物整體平移工程出現(xiàn)在1873年的新西蘭辛普利茅斯市的一所一層農宅,其采用蒸汽機車作為牽引裝置,向東平移了約35m[4],如圖1.2所示。圖1.2普利茅斯市農宅平移圖1.3依阿華大學科學館平移現(xiàn)代的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始于20世紀初葉。1901年,美國依阿華大學在其校園擴建時,將一棟三層高、重約6000t的科學館進行了整體平移。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移動過程中,還采用了轉向技術將其旋轉45°來繞過另一棟樓,該平移工程采用的是圓木滾
他們對既有建筑物,特別是有歷史文物價值建筑物尤其珍愛,有時會不惜花重金通過整體移位技術將這些建筑轉移到更為合適的位置并加以保護。另外,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更加注重環(huán)保,他們認為建筑物拆除并且重建的過程中,必將產(chǎn)生噪聲和粉塵以及大量建筑垃圾等。因此,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應運而生并且在發(fā)達國家快速發(fā)展。世界上第一個建筑物整體平移工程出現(xiàn)在1873年的新西蘭辛普利茅斯市的一所一層農宅,其采用蒸汽機車作為牽引裝置,向東平移了約35m[4],如圖1.2所示。圖1.2普利茅斯市農宅平移圖1.3依阿華大學科學館平移現(xiàn)代的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始于20世紀初葉。1901年,美國依阿華大學在其校園擴建時,將一棟三層高、重約6000t的科學館進行了整體平移。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移動過程中,還采用了轉向技術將其旋轉45°來繞過另一棟樓,該平移工程采用的是圓木滾
本文編號:3064407
【文章來源】: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移位技術原理示意圖
工程發(fā)展概況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在國外起步較早,特別在西方國家,他們對既有建筑物,特別是有歷史文物價值建筑物尤其珍愛,有時會不惜花重金通過整體移位技術將這些建筑轉移到更為合適的位置并加以保護。另外,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更加注重環(huán)保,他們認為建筑物拆除并且重建的過程中,必將產(chǎn)生噪聲和粉塵以及大量建筑垃圾等。因此,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應運而生并且在發(fā)達國家快速發(fā)展。世界上第一個建筑物整體平移工程出現(xiàn)在1873年的新西蘭辛普利茅斯市的一所一層農宅,其采用蒸汽機車作為牽引裝置,向東平移了約35m[4],如圖1.2所示。圖1.2普利茅斯市農宅平移圖1.3依阿華大學科學館平移現(xiàn)代的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始于20世紀初葉。1901年,美國依阿華大學在其校園擴建時,將一棟三層高、重約6000t的科學館進行了整體平移。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移動過程中,還采用了轉向技術將其旋轉45°來繞過另一棟樓,該平移工程采用的是圓木滾
他們對既有建筑物,特別是有歷史文物價值建筑物尤其珍愛,有時會不惜花重金通過整體移位技術將這些建筑轉移到更為合適的位置并加以保護。另外,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更加注重環(huán)保,他們認為建筑物拆除并且重建的過程中,必將產(chǎn)生噪聲和粉塵以及大量建筑垃圾等。因此,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應運而生并且在發(fā)達國家快速發(fā)展。世界上第一個建筑物整體平移工程出現(xiàn)在1873年的新西蘭辛普利茅斯市的一所一層農宅,其采用蒸汽機車作為牽引裝置,向東平移了約35m[4],如圖1.2所示。圖1.2普利茅斯市農宅平移圖1.3依阿華大學科學館平移現(xiàn)代的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始于20世紀初葉。1901年,美國依阿華大學在其校園擴建時,將一棟三層高、重約6000t的科學館進行了整體平移。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移動過程中,還采用了轉向技術將其旋轉45°來繞過另一棟樓,該平移工程采用的是圓木滾
本文編號:3064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6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