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enSees的自復位中心支撐鋼框架結構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學位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U391;TU352.11
【部分圖文】:
震后基本沒有殘余變形。2015 年,高文俊與呂西林[25]采用 OpenSee驗模型框架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并針對柱腳節(jié)點與梁柱節(jié)點提出了較為有2015 年,魯亮等[26]根據(jù)節(jié)點靜力試驗所識別的參數(shù),利用有限元方法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了非線性時程分析,分析表明,數(shù)值模擬驗結果吻合良好。2014~2015 年,蔡小寧等[27-30]對新型自復位預應力預 節(jié)點)(圖 1.8,圖 1.9)與現(xiàn)澆框架中節(jié)點進行了試驗研究,研究了半應力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2015 年,鄒昀等[31]運用有限元軟件 AB自復位功能的預制混凝土框架節(jié)點進行了單調(diào)加載與低周往復荷載的了節(jié)點預應力筋的張拉應力、預應力筋的數(shù)量、節(jié)點配筋率等參數(shù)對節(jié)響。2016 年,劉家亮與徐福泉[32]通過試驗,研究了自復位混凝土框架,結果表明:該類節(jié)點抗剪承載力與構件連接面尺寸關系不大,而預應點抗剪承載力影響較大。張預應力錨梁無粘結后張預應力筋約束混凝土基礎摩擦阻尼器
圖 1.11 鋼絞線預拉力與水平力與位移曲線 圖 1.12 鋼絞線數(shù)量對鋼框架性能的影響1.2.4 自復位支撐鋼框架結構2006 年,Sause 等[48]提出自復位中心支撐鋼框架結構體系,通過采用動力時程分析法與靜力非線性分析法評估了三種 SC-CBFs 構型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該自復位體系能夠提供充足的非線性側移能力并能減小殘余側移。2008 年,Tremblay 等[49, 50]進行了防屈曲支撐鋼框架與自復位耗能支撐(SCED)鋼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SCED 框架比防屈曲支撐框架具有更小的殘余變形與較小的峰值層間側移。2008 年,Christopoulos 等[51]提出一種新型自復位耗能鋼支撐體系(圖 1.13),該體系能夠提供穩(wěn)定的耗能能力與恢復力,并且在經(jīng)歷較大的軸向變形后也不引起結構損傷。2016 年,Mehdei 等[52]為了利用自復位中心支撐框架(SC-CBF)的延性與傳統(tǒng)中心支撐框架(CBF)的經(jīng)濟性,提出了一種新穎的雙系統(tǒng)結構(圖 1.14),即上面的樓層采用傳統(tǒng) CBF,在抵抗側向力的較低樓層采用 SC-CBF,研究表明,雙系統(tǒng)結構比傳統(tǒng) CBF 結構有更好的
圖 1.11 鋼絞線預拉力與水平力與位移曲線 圖 1.12 鋼絞線數(shù)量對鋼框架性能的影響1.2.4 自復位支撐鋼框架結構2006 年,Sause 等[48]提出自復位中心支撐鋼框架結構體系,通過采用動力時程分析法與靜力非線性分析法評估了三種 SC-CBFs 構型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該自復位體系能夠提供充足的非線性側移能力并能減小殘余側移。2008 年,Tremblay 等[49, 50]進行了防屈曲支撐鋼框架與自復位耗能支撐(SCED)鋼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SCED 框架比防屈曲支撐框架具有更小的殘余變形與較小的峰值層間側移。2008 年,Christopoulos 等[51]提出一種新型自復位耗能鋼支撐體系(圖 1.13),該體系能夠提供穩(wěn)定的耗能能力與恢復力,并且在經(jīng)歷較大的軸向變形后也不引起結構損傷。2016 年,Mehdei 等[52]為了利用自復位中心支撐框架(SC-CBF)的延性與傳統(tǒng)中心支撐框架(CBF)的經(jīng)濟性,提出了一種新穎的雙系統(tǒng)結構(圖 1.14),即上面的樓層采用傳統(tǒng) CBF,在抵抗側向力的較低樓層采用 SC-CBF,研究表明,雙系統(tǒng)結構比傳統(tǒng) CBF 結構有更好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紀剛;蘇銳;劉菲菲;;基于預應力拉索的自復位海洋平臺振動控制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5年06期
2 周星宇;李啟才;紀瑞;韓平;;自復位率對可控搖擺自復位鋼框架抗震性能的影響[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15年04期
3 劉文淵;孫國華;冷捷;;新型自復位Y型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的滯回性能[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5年06期
4 魯亮;徐穎超;呂西林;李鴻;劉兢兢;;自復位鋼筋混凝土框架地震響應數(shù)值模擬[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5年05期
5 王濤;黃俊奎;孟麗巖;許國山;王貞;丁勇;;彈簧式自復位防屈曲支撐的抗震性能[J];黑龍江科技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6 韓建平;劉生文;;低周往復荷載作用下自復位鋼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5年03期
7 張磊;李啟才;紀瑞;;鋼板剪力墻自復位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研究[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15年03期
8 朱昱;李啟才;紀瑞;;利用鋼板剪力墻耗能的自復位結構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鋼結構進展;2015年04期
9 張艷霞;葉吉健;楊凡;陳媛媛;;自復位鋼框架結構抗震性能動力時程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15年07期
10 鄒昀;林暉;馬衛(wèi)強;;具有自復位功能裝配式框架節(jié)點抗震性能的影響因素分析[J];工程力學;2015年S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宋子文;自復位耗能支撐結構的地震響應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帥;半剛性自復位鋼框架的數(shù)值模擬和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651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6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