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視角下的廣州舊城濠涌水系周邊地區(qū)保護與利用策略研究
【圖文】:
-流花路-廣三鐵路-珠江(珠江大橋東橋-海旁內街)-海旁內街-路-梅園西路-工業(yè)大道北-南田路-江灣路-江灣大橋形成的封閉環(huán)濠涌位于多個管理單元的邊界,根據“相交相鄰”的位置關系原則,本以東相鄰的 5 處城市規(guī)劃管理單元納入研究范圍(如圖 1-1)。
圖 1-2 生物學中共生系統(tǒng)示意圖生理念”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J].經濟研究導共生”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代表人時間 主要內9 年提出“共生效應”:兩種不同物質交換與能量傳遞!肮采唐诘穆撓挡皇恰肮采标P系2 年提出“互助原則”:一切生物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主要依靠互相倡一種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世紀年代提出“共存意識”:求同存異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性的基礎上,力主不同的民族織相互尊重,彼此對話,用和分歧,,在坦率的交往和長期的一種思維方式。19世紀年代認為個體之間可以通過彼此之模的“共生系統(tǒng)”,競爭只能是生”互助還可以使不幸者獲得途徑。17提出“共生城市”:城市的空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U984.1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中平;;都市肌理的“針灸術”——“微小”介入的“巨大”效應[J];新建筑;2015年03期
2 ;共生城市理念[J];住區(qū);2015年01期
3 陳浩;姜佳麗;許乙青;;丘陵地區(qū)城市道路網與水系的共生策略[J];規(guī)劃師;2014年11期
4 劉海濤;吳志強;;生態(tài)文明視閾下水城共生理論框架與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4年04期
5 許自力;;濠泮風流——廣州舊城水系景觀的歷史演變[J];中國園林;2014年04期
6 仇保興;;“共生”理念與生態(tài)城市[J];城市規(guī)劃;2013年09期
7 溫宗勇;李偉;董明;龔渤;甄一男;;行走京城水脈,尋訪生命之源(二)——北京五大水系調查實錄[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年04期
8 馬小茹;;“共生理念”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04期
9 湯苑芳;;民國廣州河涌治理對當今水環(huán)境整治的借鑒[J];熱帶地理;2010年03期
10 黑川紀章;內井昭藏;;“思想的一貫性”與“形態(tài)的非一貫性”[J];建筑與文化;2007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萬豐登;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歷史建筑再生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7年
2 黃慧明;1949年以來廣州舊城的形態(tài)演變特征與機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3 潘建非;廣州城市水系空間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
4 張健;康澤恩學派視角下廣州傳統(tǒng)城市街區(qū)的形態(tài)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5 吳雷釗;“全球良知”[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宜君;廣州古城水系景觀營建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2 李晨潔;漢中歷史渠系空間修復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年
3 劉文雯;明清時期廣州水環(huán)境與城市發(fā)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4 孫澤彬;舊城改造的道路交通系統(tǒng)設計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5 徐敏;宋代廣州城市景觀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6 孟浩亮;廣州主城四河涌的歷史演變與景觀生態(tài)重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關菲凡;廣州城六脈渠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陳運新;克魯泡特金互助論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董奇昱;鄭州市鄭東新區(qū)發(fā)展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10 葉煒;中國傳統(tǒng)城市水系的保護與利用[D];清華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7054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0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