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結構的隔震性能研究及工程實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5-08 13:06
【摘要】:隔震,顧名思義即通過設置隔震層而使得整個結構自振周期變長,阻尼增大,減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結構傳輸,從而保證自身結構安全,達到預期的抗震目的。從傳統(tǒng)的抗震結構到基礎隔震結構,從基礎隔震結構再到層間隔震結構,無一不說明隔震技術發(fā)展之快,歷經四五十年的發(fā)展與積累,隔震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層間隔震技術,由于其優(yōu)勢較其他形式的抗震結構明顯,如:減震效果好、造價較低等,更是備受研究人員的青睞。當然這只是屬于建筑結構減震控制的其中一種,我們知道工程結構的減震控制通常包括被動控制、主動控制、半主動控制以及混合控制,而它們又可以進一步的細分,因此隔震結構的研究還是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文是結合了實際工程案列,利用有限元軟件SAP2000建立一10層的大底盤單塔框架結構,分別建立非隔震結構、基礎隔震結構、層間隔震結構以及層間隔震結合近似TMD系統(tǒng)的結構模型,然后后對這四種結構模型的模態(tài)分析、反應譜分析和動力時程分析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從而得到四種結構對地震響應時有哪些變化規(guī)律以及對各自的減震性能和效果有一個大致的評判。通過分析比較表明:在模態(tài)分析中結果表明無論是基礎隔震、層間隔震還是層間隔震結合近似TMD系統(tǒng)的隔震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振動周期;在反應譜分析中結果表明在三種不同的罕遇地震波作用下,無論是基礎隔震結構還是層間隔震結構,它們的層間位移比傳統(tǒng)抗震結構的層間位移減小很多,表明加了隔震裝置的隔震結構相對于非隔震結構,隔震結構的減震效果較好;在時程分析中結果表明在結構的頂點加速度峰值比較上,層間隔震結構約是傳統(tǒng)抗震結構的1/3~4/5,說明層間隔震結構的減震效果較傳統(tǒng)抗震結構好很多,在震感以及結構安全性方面,層間隔震結構也體現出很大的優(yōu)越性。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U352.12
本文編號:2654688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U352.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愛群;軒鵬;徐義明;徐艷紅;;建筑結構層間隔震技術的現狀及發(fā)展展望[J];工業(yè)建筑;2015年11期
2 暏東東;苗啟松;李文峰;;地震作用下高位層間隔震體系參數優(yōu)化設計[J];振動工程學報;2013年06期
3 干洪;楊一振;;建筑結構基礎隔震應用研究[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4 張穎;譚平;周福霖;;層間隔震結構的能量平衡[J];應用力學學報;2010年01期
5 祁皚;林云騰;鄭國琛;;層間隔震結構工作機理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4期
6 徐長玉;張俊發(fā);;Bouc-Wen模型在彈塑性時程分析中的應用[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7 李向真,歐海龍,林舒;層間隔震結構計算模型的簡化分[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1期
8 唐家祥;建筑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J];建筑科學;2002年01期
9 趙昕,李杰;層間隔震結構隔震墊的有限元模擬[J];建筑結構;2001年11期
10 徐忠根,周福霖;多層鋼結構基礎隔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9年03期
,本文編號:26546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65468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