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洪澇問題及成因分析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has stepped into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rate has increased from 36.22% in 2000 to 54.77% in 2014.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 flood disaster in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on urban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rainstorm,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flood pro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watershed production and confluence,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frequent urban flooding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cause analysi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ese cities are put forward, which mainly include strengthen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building spongy city No. 2 and establishing urban flood stereoscopic monitoring. The system of forecasting, early warning and real-time dispatching strengthens th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f urban flood and waterlogging, improves and perfects the emergency plan of urban flood, strengthens the abili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erfects the mechanism of disaster relief and recovery.
【作者單位】: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中國礦業(yè)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基金】: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2015-ZD-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330854)~~
【分類號】:TU998.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柳山民;;新鄭市洪澇災害的成因與對策[J];河南水利;2002年01期
2 蔣春俠;佳木斯市洪澇災害統(tǒng)計分析[J];水利天地;2002年03期
3 丁素媛,尹正平;山東省洪澇災害分級標準之我見[J];山東水利;2003年04期
4 ;2003年洪澇災害統(tǒng)計表[J];中國防汛抗旱;2004年02期
5 仲召明;;五蓮縣洪澇災害分析及防御對策[J];中國防汛抗旱;2008年02期
6 李明志;李超;;沿淮洪澇多發(fā)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議[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36期
7 張瑞香;劉春霞;敖云飛;;淺談如何做好洪澇災害統(tǒng)計上報工作[J];內蒙古水利;2008年01期
8 馬莉;趙景波;;宋代關中平原洪澇災害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8年10期
9 劉琳;;山東省洪澇災害分析及減災對策初探[J];山東水利;2009年Z2期
10 長江;;長江防總辦嚴陣以待應對今年可能出現(xiàn)的洪澇災害[J];人民長江;201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常國剛;鄒用昌;;湖南洪澇災害的氣象對策研究[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2 蔡敏;王政;;Z指數方法在小流域洪澇災害預警技術研究中的應用[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殷鵬;;九江洪澇災害研究[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4 孫寧海;尹正平;;山東省洪澇災害發(fā)生的原因及對策措施[A];山東省2004年災情趨勢預測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王偉;殷鵬;;氣象因子對洪澇災害的評估[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的活動及其預報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6 王海東;項陽;;沿淮洪澇多發(fā)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議[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的活動及其預報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7 楊健;;縉云縣洪澇誘發(fā)災害狀況與防御對策初探[A];第三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二卷 氣象分卷)[C];2006年
8 郭慧;鄧茂芝;黃濤;沈永平;孫蘭東;黃進;林紓;陶健紅;把多輝;王小燕;;甘肅天水地區(qū)近45年強降水與洪澇災害特征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9 邵天杰;趙景波;;涇洛流域唐代洪澇災害初步研究[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吳森清;;蘭溪洪澇個例庫建設及應用[A];第三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倩;我市洪澇災害倒房重建進度過半[N];桂林日報;2008年
2 記者 何平;全國2719萬人遭受洪澇災害[N];光明日報;2013年
3 記者 何平;洪澇災害呈現(xiàn)四大特點[N];光明日報;2013年
4 陳清波;居安思危 防治洪澇[N];中國水利報;2013年
5 蔡冬梅邋康文彪;首府部分旗縣區(qū)遭受風雹洪澇災害[N];內蒙古日報(漢);2008年
6 見習記者 雷蕾;加快實行汛期洪澇災害多渠道預警[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偉 周玉潔 實習生 江瑋;洪澇災害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復蘇預期[N];經濟參考報;2009年
8 記者 姚潤豐;16省發(fā)生洪澇災害[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淮委提供;淮河流域1991、2003、2007年洪澇災害統(tǒng)計表[N];中國水利報;2010年
10 記者 劉明亮;呂梁又遭洪澇災害[N];山西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喻海軍;城市洪澇數值模擬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葉正偉;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網地區(qū)水循環(huán)變異的洪澇響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曹瑋;洪澇災害的經濟影響與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4 胡卓瑋;洪澇災害應急響應決策支持業(yè)務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丁志雄;基于RS與GIS的洪澇災害損失評估技術方法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颯;區(qū)域洪澇災害承災極限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桑學佳;基于DOA的四川省應急平臺中洪澇災害模型研究與初步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張玉翠;資本約束下的洪澇災害的經濟評估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4 葛鵬;區(qū)域洪澇災害的模糊評估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5 樊勇;基于承災極限原理的洪澇災害評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6 葉正偉;重慶市洪澇災害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淑杰;洪澇災害遙感監(jiān)測與災情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8 路明浩;安徽沿江地區(qū)洪澇災害風險時空演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偉偉;基于洞庭湖的地學背景淺談該區(qū)洪澇災害的治理[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10 韓平;巢湖流域洪澇災害損失評估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343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13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