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語境下的戰(zhàn)后臺灣建筑地方實踐
本文關鍵詞:跨文化傳播語境下的戰(zhàn)后臺灣建筑地方實踐 出處:《世界建筑》2015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以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地區(qū)建筑理論為基石,以歷史角度下"海島型移民社會"與"殖民與后殖民社會"為兩個并列的切入點,縱向剖析二戰(zhàn)后至今臺灣建筑的地方實踐特性。通過厘清日本、美國、國民政府代表的中國大陸建筑文化間相互的傳播與影響,從"淺根""尋根""扎根"3個方面總結(jié)了其地方實踐的走向。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gional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insular immigrant society" and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ociety" as the two parallel entry points. Through the vertical analysis of the local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architecture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the presen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transmiss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s in mainland China represented by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rend of local practice from three aspects of "shallow root", "seeking root" and "taking root".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分類號】:TU201
【正文快照】: 1引言 文化的穩(wěn)定性只是相對的,文化的變遷則是延綿不絕的。文化“是所有人類文化在前進中的狀況,它不包含任何純潔的地帶,因為它們經(jīng)歷著持續(xù)不斷的跨文化的進程”111——在這種視角下,真正“純潔的、內(nèi)在同質(zhì)的、真實的、本土的”文化可能并不存在,任何文化都不會是一個完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未醉,余羅玉;略論古代中越文學作品交流及其影響[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李艷;;文化全球化視域中的和諧文化交流——以孔子學院為例[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楊子競;;中德圖書及圖書館交流[J];圖書與情報;2006年06期
4 陶紅;;蠶桑文化的組織傳播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5 黎羌;;華夏漢文化圈與亞美洲遠古藝術鉤沉[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鐘全宏;吳紹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與古代體育文化[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04期
7 鐘全宏;陳青;孟峰年;張建華;;人類生存環(huán)境與體育發(fā)展[J];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8 于在照;梁遠;;試論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性[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李未醉;簡論古代中越文學作品交流[J];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10 楊鵬;;中國人種來源的十種例說[J];滄桑;201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楊闖;;論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安全問題[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王明飛;;“虹口事件”對中韓關系的影響[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3 王宗欣;葛紅梅;徐晶晶;;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圖書館小史[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郭芳;自然體育分類體系構(gòu)建及其生態(tài)化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查迪瑪(A.Chandima);斯里蘭卡藏中國古代文物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張士偉;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5 方立松;中國傳統(tǒng)水車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賀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樂考古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7 張金嶺;“法”眼看中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祝遠德;他者之維[D];四川大學;2005年
9 崔軍民;萌芽期的現(xiàn)代法律新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馮效剛;20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音樂文化[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媛媛;遼寧省漢語國際推廣方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立明;江西留學生與近代地方社會變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邱江;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初爪哇農(nóng)業(yè)地理初探(1602-1816)[D];暨南大學;2011年
4 李麗;漢唐時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陳萌;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科技翻譯活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曾曦;匈牙利漢語學習者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7 解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西方文化熱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8 姜振華;越南阮朝科舉制度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9 張新志;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獻在中國的傳播[D];鄭州大學;2011年
10 譚曉yN;影響中國文化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原因探析[D];山東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雪松;;“臺灣建筑風物之旅”印記[J];建筑技藝;2009年09期
2 吳光庭;臺灣的建筑媒體[J];世界建筑;1998年03期
3 ;李祖原的建筑探索[J];世界建筑;1998年03期
4 張利;;篇首語[J];世界建筑;2014年03期
5 戴志堅,劉漢偉;閩臺建筑文化淵源初探[J];福建建筑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S1期
6 戴志堅;閩臺關系的建筑文化考察[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2年05期
7 許銘哲;;臺灣當代建筑的古典意涵解析[J];華中建筑;2008年02期
8 汪小洋;;建筑文化的新探索——《臺灣的建筑》評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9 賈志峰;;臺灣建筑的起源與發(fā)展[J];山西建筑;2010年27期
10 ;特集:臺灣建筑[J];建筑學報;2013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解讀臺灣景觀建筑之發(fā)展[N];中華建筑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許勇鐵;戰(zhàn)后臺灣建筑現(xiàn)代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董穎;臺灣當代文化建筑的地方性表達[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2 何U_帆;臺灣現(xiàn)代建筑的地域性發(fā)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3637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6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