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股市風險傳染效應研究綜述——基于金融危機視角
本文關鍵詞:中美股市風險傳染效應研究綜述——基于金融危機視角
更多相關文章: 風險傳染效應 金融危機 經(jīng)濟基本面 Copula函數(shù) 條件風險價值法
【摘要】: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推進,各金融市場間的聯(lián)系愈加緊密,隨之涌現(xiàn)出大量以金融危機為背景的中美股市風險傳染效應研究。其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為經(jīng)濟基礎學說和市場傳染學說。相應的實證研究方法百花齊放,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只能定性分析市場間的風險傳染方向,ARCH模型對研究變量的邊緣分布設置要求嚴格,而小波變換法的實現(xiàn)過程較為復雜。針對牛熊市不同階段以及不同風險水平下的差異,將Copula函數(shù)和ARCH模型及CoVaR方法結(jié)合起來進行中美股市風險傳染研究將成為未來的研究重點。
【作者單位】: 廣東金融學院應用數(shù)學系;
【關鍵詞】: 風險傳染效應 金融危機 經(jīng)濟基本面 Copula函數(shù) 條件風險價值法
【分類號】:F83
【正文快照】: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fā)展,跨國股票市場之間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頻頻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引起的股市風險傳染更為加劇。學者們以此為背景進行了大量研究,比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次貸危機,2012年的歐債危機以及2015年的股災。作為成熟市場標志的美國市場與作為新興市場標志的中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孫亮;劉春;;法律保護、信息環(huán)境與信息傳染效應:來自乳業(yè)危機的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燕武;邱世斌;吳承業(yè);;風險在各主要金融市場的傳染分析[A];21世紀數(shù)量經(jīng)濟學(第10卷)[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記者 朱周良;塞浦路斯援助計劃或只是特例 股市趁機調(diào)整 傳染效應有限[N];上海證券報;2013年
2 吉強;警惕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傳染效應[N];新華日報;2007年
3 ;謹防新興市場貨幣反轉(zhuǎn)“傳染效應”[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4 孫立堅;中國不應陷入零利率時代[N];經(jīng)濟視點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侯縣平;中國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間的金融傳染效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2 宋群英;中國銀行體系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3 宋群英;中國銀行體系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王小丁;基于違約相依的信用風險度量與傳染效應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5 白云芬;信用風險傳染模型和信用衍生品的定價[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嘉璐;基于熵最優(yōu)化的中國商業(yè)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傳染效應的實證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2 趙倩倩;美國次貸危機的傳染效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嚴慧;“視若無睹”與傳染效應[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4 蔡穎;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市場的傳染效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5 李博文;大股東減持的動因與經(jīng)濟后果[D];南京大學;2016年
6 王興鋒;中國與國際證券市場間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7 盧莎莎;基于違約相依的信用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8 鹿雯;我國銀行間市場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9 魯琪鑫;次貸危機中流動性黑洞國際傳染效應存在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10 張翠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傳染效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5613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56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