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銀行論文 >

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宏觀經濟的非對稱影響效應——基于經濟周期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1-06-29 04:14
  運用2003—2019年宏觀季度數據,構建隨機波動時變參數的向量自回歸(TVP-SV-VAR)模型,分階段考察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效應。研究發(fā)現,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宏觀經濟存在非對稱影響效果。在經濟周期上行階段,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投資、消費、經濟產出和價格水平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在經濟周期下行階段,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投資、消費和經濟產出具有負向抑制作用,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呈現正向但影響強度顯著降低。從時間看,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價格水平的作用時間較短,對投資、消費和經濟產出的影響在中長期持續(xù)存在。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削弱了貨幣政策自身對宏觀經濟的逆周期調控效力,因此,中央銀行應把握貨幣政策調整節(jié)奏,降低貨幣政策不確定性程度,保障貨幣政策調控有效。 

【文章來源】: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22(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宏觀經濟的非對稱影響效應——基于經濟周期視角


TVP-SV-VAR模型參數的MCMC方法估計結果

貨幣政策,時變特征,不確定性,宏觀經濟


圖2分別反映了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經濟產出、投資、消費和價格水平影響的時變特征。從圖2a中可以看出,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系數a(MPU→CPI)始終為正值,但是其數值隨時間有明顯變動:2003—2007年a(MPU→CPI)的數值穩(wěn)定在0.4左右,表明這一時期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較為穩(wěn)定;從2008年開始該影響系數明顯減小,至2015年達到最小值0.1附近,隨后有回升趨勢,但仍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受國際形勢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有所下滑,隨后從2010年開始,中國逐漸進入經濟周期的減速階段。顯然,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效果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經濟增速下降會削弱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通貨膨脹的正向作用。一個直觀的理解是:在經濟增長的減速階段,市場注意力大多集中關注經濟形勢是否有所改善,中央銀行加大貨幣政策調控力度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也被認為“理所當然”,與經濟穩(wěn)速增長階段相比,貨幣政策調整頻率蘊含的不確定性受關注程度下降,加之經濟下行期經濟主體行為更加謹慎,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下降,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效應因此“水波不興”。圖2b反映的是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經濟產出的同期影響,影響系數a(MPU→GDP)的數值在2007年之前一直為正,2008—2010年在趨近于0的正負線附近震蕩,2010年之后突破正負線呈下降趨勢,2019年達到極小值點-0.5。以2010年作為分界線,可以發(fā)現影響系數a(MPU→GDP)的數值在2010年之前基本位于正值區(qū)間,在2010年之后進入負值區(qū)間,表明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在經濟上行期對經濟產出具有正向的同期影響,在經濟下行期對經濟產出具有負向的同期影響。將圖2b與圖2c(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消費的同期影響)以及圖2d(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投資的同期影響)進行對比,不難看出影響系數a(MPU→GDP)與a(MPU→c)、a(MPU→i)的變化趨勢非常相似,表明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投資和消費也具有“上行積極、下行消極”的同期影響“馬太效應”。圖2b~圖2d三幅圖互為印證,既從不同角度驗證了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宏觀經濟的非對稱效應,又表明貨幣政策不確定性通過投資和消費渠道對經濟產出造成影響。

脈沖響應函數,宏觀經濟,時間間隔,變量


圖3指出,不同提前期的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沖擊產生的脈沖響應在變化趨勢上具有相似之處,但脈沖響應強度有所不同。通貨膨脹對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沖擊的滯后響應值在2008年以前基本保持穩(wěn)定,貼合該階段中國經濟快速穩(wěn)定增長的現實,2008年以后,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逐漸下降,這與金融危機沖擊和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減速階段有關,通貨膨脹脈沖響應函數的斜率在金融危機階段更大,表明在突發(fā)外部沖擊條件下,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衰減更快。從不同提前期的角度分析,通貨膨脹對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提前一期沖擊形成的脈沖響應最強,提前二期沖擊的脈沖響應次之,提前三期沖擊的脈沖響應最弱,表明受到沖擊后通貨膨脹響應迅速,貨幣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在短期內即可達到最大,并隨時間發(fā)展逐漸減弱,這一結果提示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并非通過改變經濟產出或市場供求等方式影響價格水平,而是直接作用于經濟主體的短期通脹預期從而較快地改變實際通脹率。經濟產出、投資和消費對貨幣政策不確定性的脈沖響應具有相似特征:2003—2008年脈沖響應方向為正,但強度逐漸下降,并在2008年接近于0,隨后脈沖響應呈現低位震蕩特征,2012年開始由正轉負,隨后從2015年開始快速下降。圖3b~圖3d三幅脈沖響應函數圖像的走勢和方向與中國經濟發(fā)展周期的階段性特征關系密切,2003—2008年在經濟蓬勃發(fā)展階段中脈沖響應函數為正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脈沖響應函數雖下降至0值附近,但中國經濟周期仍處于上行階段,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尚足使得響應函數保持在正值區(qū)間,金融危機過后,中國經濟增速反彈,脈沖響應也有所恢復。在經濟增長進入減速階段后,經濟產出等變量對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沖擊的脈沖響應由正轉負,并且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不斷下滑,負向響應愈發(fā)強烈。和圖2中變量同期關系的時變參數圖像對比容易發(fā)現,圖3和圖2的圖形在走勢與方向上十分相似,等時間間隔的時變脈沖響應函數也較為明顯地呈現了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宏觀經濟的非對稱影響效應。從不同提前期的角度進行分析:2015年以前,不同提前期的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沖擊產生的脈沖響應基本一致,表明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投資、消費和總產出的影響在較長時間內持續(xù)存在,中央銀行應對貨幣政策不確定性進行主動調控,否則其對經濟的負面效果難以自行減弱;2015年以后,不同提前期的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沖擊形成的脈沖響應在方向上相同,但強度上有所差異,較早提前期的沖擊產生的響應強度更大,原因可能是2015年10月中國在名義上正式完成利率市場化進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逐步發(fā)揮作用,短期政策利率向市場利率傳導存在滯后期,此外,從2014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調控過程中更加傾向TLF、SLF、MLF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公眾對利率市場化后的調控模式以及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控效果需要一定的認識過程,從而對貨幣政策調整方式及效果仍需觀察,因此,貨幣政策不確定性的沖擊作用過程的時滯性顯現,較早提前期的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


本文編號:32557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2557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816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