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tǒng)一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及其供需機制構(gòu)建
本文選題:碳排放權 切入點:交易體系 出處:《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低碳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全球各地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相繼運行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堵(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及《巴黎協(xié)議》的相繼簽訂,將中國統(tǒng)一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運營正式提上日程。國內(nèi)外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運行實踐為中國統(tǒng)一碳交易市場運行和管理機制的架構(gòu)提供了探尋規(guī)律的條件,其發(fā)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也值得我們總結(jié)、評估與思考。中國在碳排放配額的總量分配及其方式選擇、價格運行機制設計以及發(fā)展階段的設置上都要在探索規(guī)律的基礎上做出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以保證統(tǒng)一碳交易市場能夠發(fā)揮后發(fā)優(yōu)勢,在高起點上形成并運營。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carbon trading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operating and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aris Agreement have been sign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operation of the unified carbon trading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The operation practice of the carbon trading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provides the conditions for exploring the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unified carbon trading market in China. The problems exposed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re also worth summing up, evaluating and pondering. China's total allo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quotas and their choice of methods. The design of pric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etting of developing stage should mak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law,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unified carbon trading market can exert the advantage of latecomer and form and operate at a high starting point.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6JJD790019)
【分類號】:F832.5;X19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日前揭牌[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08年05期
2 羅薇;;天津:中國首家國際化排放權交易所成立[J];產(chǎn)權導刊;2008年11期
3 丁宇;;雄心勃勃的天津排放權交易所[J];產(chǎn)權導刊;2009年04期
4 ;中國首個排放權交易體系啟動[J];紙和造紙;2010年04期
5 羅薇;;成績斐然的天津排放權交易所[J];產(chǎn)權導刊;2010年04期
6 和晉予;肖博強;;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啟動與市場主體界定[J];改革;2010年01期
7 楊潤高;趙細康;;論我國環(huán)境排放權交易市場設計[J];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8 鄒鵬;;金融法視野下的排放權性質(zhì)之初探[J];濟寧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張志磊;;淺議構(gòu)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年04期
10 陳林;;航空運輸業(yè)排放權交易研究[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白文娟;周晨光;姚立英;;關于我國實行碳排放權交易的建議[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劉伯酉;;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發(fā)展、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趙細康;曾云敏;王麗娟;石寶雅;吳大磊;龍輝;;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設計的本土化改造[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3年
4 孫可娜;凌得曦;;低碳經(jīng)濟格局下我國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構(gòu)建——兼論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戰(zhàn)略謀劃[A];科學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C];2013年
5 王守雷;高宇;;淺析清潔發(fā)展機制的理論基礎[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6 張彩平;肖序;;碳排放權交易的會計核算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行業(yè)資訊[A];首屆泛珠三角先進制造技術論壇暨第八屆粵港機電工程技術與應用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4年
8 朱雅妮;;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初探[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jīng)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9 ;利用經(jīng)濟手段實現(xiàn)低碳經(jīng)濟的發(fā)展[A];低碳經(jīng)濟與林業(yè)發(fā)展論——中國林業(yè)學術論壇·第6輯[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符信;廣東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N];廣東科技報;2012年
2 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胡志東;我省開始實施碳排放權交易試點[N];湖北日報;2013年
3 特約評論員 田治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難題如何破解[N];現(xiàn)代物流報;2013年
4 記者 潘瓊英;碳排放權交易 紹興也可試行[N];紹興日報;2013年
5 申建;深圳探索碳排放權交易機制[N];中國建設報;2013年
6 孫兆東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經(jīng)濟師;必須構(gòu)建碳排放權交易統(tǒng)一市場[N];中國能源報;2014年
7 記者 李聞芝;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加快[N];中國化工報;2014年
8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曹崧;支持境外機構(gòu)參與深圳碳排放權交易[N];深圳特區(qū)報;2014年
9 記者 陳志萱;法國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張[N];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10 郭晉暉邋田享華 任紹敏;京滬爭建環(huán)交所同日掛牌 排放權交易仍無期[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方;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2 常潔;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定價研究[D];中央財經(jīng)大學;2015年
3 張玉梅;北京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和對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李軍;個人交通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對交通領域碳減排的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年
5 彭江波;排放權交易作用機制與應用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6 聶力;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博弈分析[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3年
7 肖志明;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林云華;國際氣候合作與排放權交易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王瑞彬;美國氣候政策之辯(2001-2008):支持聯(lián)盟框架視角[D];外交學院;2009年
10 肖紅蓉;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制度的構(gòu)建與完善[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雅楠;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年
2 左穎諤;我國企業(yè)碳排放權交易會計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5年
3 陳松奕;基于配額的碳排放權交易的會計核算問題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5年
4 雷婷;我國企業(yè)碳排放權交易會計信息披露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5年
5 吳瓊;上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6 李曉清;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會計問題研究[D];沈陽大學;2016年
7 楊林姣;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污水初始排放權定價研究[D];遼寧工業(yè)大學;2016年
8 范玉;我國省際CO_2和SO_2排放權分配研究[D];南開大學;2015年
9 葉芳;PM2.5排放權交易產(chǎn)品的定價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10 尹婉姝;中國碳市場促進碳減排的績效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6098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609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