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通貨膨脹”研究
【圖文】:
2012年第37期(總第2453期)5行在1999年達到經濟周期的谷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6%),隨后即進入復蘇上行區(qū)間。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4%,增速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7%,增速較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采取HP濾波法對GDP增長進行分解,可以發(fā)現(xiàn):在2000~2009年的經濟周期中,2003~2004年所處位置十分特殊(如圖1所示)。2000~2002年,我國GDP增長率明顯低于潛在增長率,而2005~2007年,實際GDP增長率則明顯高于潛在增長率。2003~2004年的增速基本和趨勢值相符,這表明當時我國經濟正處在從經濟周期的復蘇階段向繁榮階段過渡的轉折點上。2.經濟運行機制發(fā)生重大改變。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1998年以來,經過數(shù)年的努力,國有經濟戰(zhàn)略布局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大型國有企業(yè)“脫困”目標基本完成,銀行改革和不良資產處置取得重大進展。隨著困擾經濟發(fā)展的突出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加快發(fā)展已成為各級政府面臨的主要任務。特別是,2002~2003年,我國完成了各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的換屆工作。從歷史經驗看,新一屆政府上臺后,都有加快發(fā)展、干出一番“政績”的沖動。而這往往成為導致經濟過熱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實際工作中,各級地方政府也逐漸摸索出了新的發(fā)揮政府經濟職能的方式和方法,那就是搞開發(fā)區(qū)建設、“招商引資”、鼓勵發(fā)展產業(yè)集群。而土地征用制度則為政府提供了相應的抓手。從企業(yè)角度看,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企業(yè)改革明顯加快。大型國有企業(yè)通過探索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剝離副業(yè)、分流剩余勞動力,生產效率明顯提高,競爭力顯著改善;小型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則實施了產權改革,明晰了企業(yè)產權關系,成為真正獨立決策、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2012年第37期(總第2453期)7圖2不同物價指數(shù)的變動(上年同期=100)圖3不同物價指數(shù)的變動(上年同期=100)的獨立經營主體地位已經確立,銀行也自主決策,自擔風險,按照商業(yè)原則發(fā)放貸款。買方市場已成為市場供求關系的常態(tài),市場供求關系已成為制約價格變動的重要力量。在供求關系失衡,供不應求時,那些供給彈性小,廠商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的企業(yè),在和對手談判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其價格上漲幅度自然要高些;反過來,那些需求收入彈性小(如服裝等)、處于充分競爭市場結構的產品,其價格上漲的幅度相對就小一些。而進入重化工業(yè)發(fā)展階段,鋼鐵、水泥、造船等產業(yè)發(fā)展相互促進,產生共振,導致對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投入快速增長,也加劇了對供給具有低供給彈性特點的能源、礦產等產品的供求關系失衡,助長了其價格快速上漲的局面。其次,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對價格傳導機制產生了影響。根據(jù)消費品的不同,我們大體可將價格傳導機制分為兩種情形:一是農產品→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yè)品→CPI;二是工業(yè)原材料→中間產品→最終產品→CPI。對于第一種情形而言,其傳導鏈條很短,農產品價格上漲很快便會對最終消費品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糧油、肉蛋等食品價格上漲,由于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2011年新錄(聘)用人員入行培訓班在我院成功舉辦[J];征信;2011年04期
2 胡國;;匯率升值對通貨膨脹的抵沖效應研究[J];金融發(fā)展評論;2011年06期
3 邵延進;;小灰樓的使命——記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及第一套人民幣發(fā)行[J];中國金融;2011年13期
4 ;中國人民銀行紀委書記王洪章來我院視察工作[J];征信;2011年03期
5 獨特之最DXG;;美國為何不愿讓中國人加薪?[J];決策探索(上半月);2011年06期
6 安東;;新聞眼[J];金融博覽;2011年07期
7 王偉;;人民銀行科技系統(tǒng)迎新春文體聯(lián)誼會在京召開[J];金融電子化;2011年03期
8 賀江兵;;周小川 一周三文令西方手忙腳亂[J];新晉商;2009年05期
9 李德;;新中國金融體系的建立與發(fā)展[J];中國金融;2011年13期
10 潘紅雨;;財務制度新思考——基于中國人民銀行財務制度[J];財政監(jiān)督;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安保;;人民幣紙幣的收藏與鑒賞[A];西部金融·錢幣研究——2008陜西省錢幣學會論文匯編[C];2008年
2 陳宏建;;人民幣無號紙分幣的冠字研究[A];湖北錢幣?偟谄咂赱C];2008年
3 任福忠;;對“玩具鈔票”的調查及思考[A];湖北錢幣?偟诹赱C];2007年
4 ;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分行副行長唐雨良同志在全國第三次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四輯)[C];2003年
5 鄒志諒;;人民幣伍分券上的故事[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六輯)[C];2006年
6 石雷;;人民幣的若干問題[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C];1998年
7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副局長張雙想在湖北省錢幣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A];湖北錢幣?偟诹赱C];2007年
8 ;央行發(fā)布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公告人民幣小幅升值[A];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總結會論文集[C];2005年
9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機關第一期經濟金融論壇紀實[A];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金融支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李少榮;;貼近百姓生活宣傳錢幣知識[A];湖北錢幣?偟谄咂赱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田新元;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首份國家機關能耗分析報告[N];中國改革報;2008年
2 記者 谷秀軍;《中國人民銀行六十年》[N];金融時報;2008年
3 記者陳紅娟;央行扶貧到銅川[N];銅川日報;2008年
4 央采;中國人民銀行:物業(yè)服務采購[N];政府采購信息報;2009年
5 記者 牛娟娟;中國人民銀行啟用5個政務專用中文域名[N];金融時報;2009年
6 記者 張明亮 牛娟娟;為公眾認知金融提供良好平臺[N];金融時報;2009年
7 記者 靳曉磊;中國人民銀行成立舊址紀念館開館[N];石家莊日報;2009年
8 屈宏斌:匯豐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通貨膨脹壓力來自兩大方面[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王慧峰;通貨膨脹壓力并未形成[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10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公告[N];金融時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建全;兩次全球化高潮背景下花旗銀行和美國政府在華關系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彭寶玉;中國銀行業(yè)空間系統(tǒng)變化及其地方效應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3 董玉華;超越政府與自我超越[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4 吳躍;改革開放后黨的金融政策與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謝眾;我國支付體系風險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年
6 張啟陽;論金融穩(wěn)定與中央銀行職能[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7 周振海;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趙海云;中國貨幣政策體系框架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9 楊建瑩;中央銀行獨立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楊金梅;論我國央行外匯干預與沖銷操作[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娜;有關中國通貨膨脹壓力和趨勢的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2 王石林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發(fā)展的歷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明燕;對我國通貨膨脹壓力測算與預防措施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4 何萌;人民幣匯改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8年
5 朱海濤;中國印度金融改革與金融競爭力比較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年
6 蘇丹;金融國際化下我國銀行業(yè)監(jiān)管體制成本—效益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7年
7 梁晨;人民銀行在征信體系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8 溫濤;中國人民銀行計算機信息安全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9 趙瑾;我國彩票業(yè)管理體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10 武曉晶;中國人民銀行A基層行激勵機制改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679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56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