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促進還是掏空——大股東參與定向增發(fā)的效應研究
本文選題:企業(yè)集團 + 掏空; 參考:《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年06期
【摘要】:大股東認購上市公司定向增發(fā)的股份,理論上存在效率促進和掏空兩種動機。本文實證發(fā)現(xiàn),大股東認購上市公司定向增發(fā)股份的比率和市場公告效應顯著正相關。這一正向市場公告效應是由大股東資產認購而不是股份增持或現(xiàn)金融資造成的。進一步的研究通過定向增發(fā)完成后一年股票收益率和公司會計績效變動,為大股東資產認購參與定向增發(fā)具有顯著的效率促進效應提供了實證證據(jù)。這一研究為企業(yè)集團通過內部資產重組從而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供了支持,同時也對定向增發(fā)宣告效應提出了新的解釋。
[Abstract]:In theor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otivations for large shareholders to subscribe for the additional share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erms of efficiency promotion and tunneling. In this paper, we fi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private additional shares subscribed by large shareholders and the effect of market announcement. This forward market announcement effect is the result of major shareholder asset subscription rather than equity overhang or cash financing. The further research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significant efficiency promotion effect of large shareholders' asset subscription participation in private placement through the change of stock return rate and corporate accounting performance one year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private place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support for enterprise groups to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through internal asset restructuring, and also provides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announcement effect of directional issuance.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成果(12YJC790217)
【分類號】:F83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增泉,余謙,王曉坤;掏空、支持與并購重組——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ù)[J];經濟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繼袖;陸宇建;;控股股東、政府補助與盈余質量[J];財經問題研究;2007年04期
2 方軼強;夏立軍;李莫愁;;控制權轉移后公司業(yè)績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效率理論和管制理論的解釋[J];財經研究;2006年01期
3 龔凱頌;;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年02期
4 王艷艷;于李勝;;法律環(huán)境、審計獨立性與投資者保護[J];財貿經濟;2006年05期
5 王奇波;;機構投資者參與的股權制衡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6 封思賢;;大股東掠奪:公司治理新焦點[J];當代經濟管理;2005年06期
7 朱滔;;上市公司并購的短期和長期股價表現(xiàn)[J];當代經濟科學;2006年03期
8 韓忠雪;朱榮林;王寧;;股權結構、代理問題與公司多元化折價[J];當代經濟科學;2006年05期
9 周好文;李紀建;劉婷婷;;股權結構、董事會治理與上市公司高管違規(guī)行為——我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落馬”現(xiàn)象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6年06期
10 雷光勇;劉慧龍;;控股股東性質、利益輸送與盈余管理幅度——來自中國A股公司首次虧損年度的經驗證據(jù)[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7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榮武;財務治理效率論[D];湖南大學;2007年
2 陳立泰;轉型時期中國上市公司績效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方紅;我國上市公司控股權市場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4 許奇挺;內部資本市場有效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張涵;國有控股公司控制權配置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高輝;中國上市公司控制權及其流動性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7 陳敏;公司治理與投融資效率問題研究[D];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6年
8 賈立;并購融資理論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趙向琴;控制權私人利益與投資者保護[D];廈門大學;2005年
10 屠巧平;中國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利益相關主體行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新穎;上市公司股權變更效應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2 王曉云;控制權轉移的我國上市公司財務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江妍;上市公司大股東支持行為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季文雅;基于關聯(lián)方網(wǎng)絡的關聯(lián)交易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6年
5 郭忠華;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6年
6 孫彬;上市公司配股后大股東資金占用動因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7 張玉彪;公司治理、大股東資產侵占行為與公司業(yè)績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彭虹;中國上市公司MBO的市場反應及績效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9 張士強;基于股權分置改革背景的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價值研究[D];上海財經大學;2005年
10 任雁;中國股票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善民,李珩;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2 劉峰,賀建剛,魏明海;控制權、業(yè)績與利益輸送——基于五糧液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3 高見,陳歆瑋;中國證券市場資產重組效應分析[J];經濟科學;2000年01期
4 黃建中;;增發(fā)定價約束、私募尋租與董事會融資權邊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年03期
5 張華;張俊喜;宋敏;;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我國民營上市企業(yè)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4年S1期
6 陳信元,張?zhí)镉?資產重組的市場反應——1997 年滬市資產重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1999年09期
7 馮根福,吳林江;我國上市公司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1年01期
8 李善民,陳玉罡;上市公司兼并與收購的財富效應[J];經濟研究;2002年11期
9 劉芍佳,孫霈,劉乃全;終極產權論、股權結構及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3年04期
10 陳信元 ,葉鵬飛 ,陳冬華;機會主義資產重組與剛性管制[J];經濟研究;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濤;;廣州、深圳企業(yè)集團多元化程度測量:基于上市公司數(shù)據(jù)[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21期
2 ;解讀日本六大財團之謎[J];中國總會計師;2011年06期
3 索菲雁;;旗濱集團 旗濱玻璃 一片光明[J];證券導刊;2011年31期
4 李霄峻;任曉龍;高藝;盧建莉;;對銅川市企業(yè)異地貸款情況的調查[J];西部金融;2011年07期
5 楊一蓮;;關聯(lián)交易對信貸風險的影響及其防范[J];金融經濟;2005年18期
6 束吳生;;我國財務公司發(fā)展策略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1年18期
7 劉華新;;財務公司流動性風險及管理策略[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8 羅建華;仲慧慧;;我國擔保業(yè)集團化的形成路徑與模式研究[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1年06期
9 朱松濤;;加強集團客戶授信風險管理的建議[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1年10期
10 辛奉來;;不同計息方式對企業(yè)貸款利息影響程度比較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在春;馬慶斌;;基于軍工企業(yè)集團上市公司的監(jiān)管模式研究[A];2006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yōu)秀論文選[C];2007年
2 李麗;周宗放;;母子公司關聯(lián)擔保信用風險度量[A];第十二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姚燕;;掏空與控制權轉移的財富效應——以啤酒花控制權轉移為例[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潘紅波;余明桂;;政治關系、銀行業(yè)開放與銀行治理[A];中國會計學會第八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建設銀行哈爾濱市分行課題組;陳書芬;;股份制發(fā)展與專業(yè)銀行業(yè)務開拓[A];中國投資學會獲獎科研課題評獎會論文集(1994年度)[C];1994年
6 仲崇玉;;國有企業(yè)整體上市的金融風險及商法保障[A];中國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現(xiàn)代化[C];2008年
7 郭慶;嚴維真;;上市公司及集團客戶的信貸風險分析[A];中國投資學會獲獎科研課題評獎會論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8 張欣;張衛(wèi)平;曹志鵬;;論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監(jiān)督管理[A];經濟、技術與環(huán)境——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yè)技術學研究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馬連福;曹春方;;政府干預、公司治理與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司治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10 吳育輝;魏志華;吳世農;;定向增發(fā)的時機選擇、停牌操控與控股股東掏空[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司治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組;是什么掏空了銀行的“錢袋子”[N];中國證券報;2011年
2 葉勇;企業(yè)集團設創(chuàng)投基金可分三步走[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李清宇 高江虹;高管自肥掏空山東海龍 恒天重組或陷80億債務黑洞[N];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
4 本報記者 葉勇;企業(yè)集團設創(chuàng)投基金分“三步走”[N];上海證券報;2009年
5 周彥文 周久棖;警惕基層信貸基礎被掏空[N];經理日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夏曉柏 特約記者 彭立國;爛資產高價賣給上市公司 趙偉平如何掏空熊貓煙花?[N];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
7 肖林江;信息不對稱下的企業(yè)集團貸款風險防范[N];金融時報;2005年
8 東方智慧研究所 周杰;G*ST鼎立 地產大鱷全面入主[N];上海證券報;2006年
9 程勝邋邱賢成;黃奇帆:用好全球資金推動重慶大發(fā)展[N];中國證券報;2007年
10 黃豁;重慶計劃兩年內完成10個企業(yè)集團整體上市[N];中國改革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春萍;轉型時期的俄羅斯金融工業(yè)集團—形成、發(fā)展與績效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2 吳豪;我國企業(yè)集團財務公司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及應用研究[D];東北大學;2010年
3 孫誠;股利政策與投資者權益保護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4 吳先聰;機構投資者對公司內部控制人的監(jiān)督及其經濟后果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三永;中鋼集團設立財務公司的可行性研究報告[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2 郭艷秋;我國財務公司發(fā)展對策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年
3 謝飛;財務公司網(wǎng)上銀行在企業(yè)集團內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和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李丹;FDI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企業(yè)集團的視角[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5 王鐵軍;企業(yè)集團專利信托管理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龍威;我國商業(yè)銀行企業(yè)集團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7 卜志坤;我國企業(yè)集團財務公司的發(fā)展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8 申娟娟;商業(yè)銀行現(xiàn)金管理業(yè)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任慧哲;外部審計質量與大股東“掏空”行為的實證研究[D];內蒙古財經大學;2012年
10 劉柳;掏空與支持對公司業(yè)績和市場價值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088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10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