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錢本位與1861年以前的寧波金融變遷——兼與“大數用銀,小數用錢”說商榷
本文選題:寧波 + 制錢本位。 參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1861年以前,寧波民間金融長期處于制錢本位狀態(tài),與"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的金融史成說完全相悖。從18世紀開始,寧波貨幣流通由以銀兩為主逐漸變?yōu)橐灾棋X為主,其背景是全國范圍內制錢流通地位上升。在許多地區(qū)(主要在北方),為解決大數用錢日益增加帶來的困難,金融信用化獲得長足進步,包括錢票的流行和原始轉賬方式的應用。寧波是東南沿海地區(qū)錢票流通的一個代表,轉賬在此發(fā)展到最復雜的階段——過帳錢。19世紀上半葉,寧波金融信用化水平一度達到世界之最。受太平天國戰(zhàn)爭打擊,寧波的制錢本位最終崩潰,讓位于外國銀元。
[Abstract]:Before 1861, Ningbo folk finance was in the standard of money control for a long time, which was contrary to the financial history of "large numbers with silver, small numbers with money". Since the 18th century,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in Ningbo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ilver" to "making money", and its background is the rising status of circulation of money in the whole country. In many areas (mainly in the north),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use of large amounts of money, financial credi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cluding the popularity of money ticke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original transfer methods. Ningbo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and ticket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The transfer of money has developed to the most complicated stag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level of financial credit in Ningbo once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world. By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ar, Ningbo's money standard eventually collapsed, giving way to foreign silver.
【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十六至十九世紀銀、錢流通地位的演變”(編號11YJC770083)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近代‘貨幣競爭’問題研究”(編號2010Y005) 湖北大學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研究項目“中國近代貨幣政策研究”(編號012—090267)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K252;F83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翠紅;試論明清商人對職業(yè)戲班發(fā)展的積極影響[J];安徽史學;2005年05期
2 姜修憲;王列輝;;開埠初期閩浙沿海的海盜活動初探[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3 楊濤;;析梁啟超的虛金本位制貨幣理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4 劉偉;清末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調整[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5 方艷華;民初山東孔教會及其活動[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2期
6 鐘祥財;;中國古代職務消費述評[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7 吳籌中;“大唐寶鈔”辨?zhèn)巍媾c衛(wèi)月望同志商榷[J];財經研究;1982年06期
8 李春梅;中國近代早期股份制與1883年金融風潮[J];大自然探索;1995年02期
9 胡天瓊;清末幣制改革述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趙峗,滿志敏,葛全勝;徽州地區(qū)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分析(1500—1900)[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孫善根;;孫中山與寧波幫[A];“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崛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志剛;中國近代銀行業(yè)監(jiān)理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卜奇文;清代澳門與廣州經濟互動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孫麗娟;清代商業(yè)社會的規(guī)則與秩序[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近代商業(yè)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1890-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7 于少海;經濟與社會:明清贛南社會經濟的動態(tài)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魏文享;民國時期的工商同業(yè)公會研究(1918—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孫強;晚明商業(yè)資本的籌集方式、經營機制及信用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愛;白銀危機與中國幣制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志紅;清代典權制度初步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楊立宏;《管子·輕重》篇的貨幣調控思想[D];東北財經大學;2002年
3 王強;清前期女性犯罪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4 鄧玉娜;清代河南的糧食貿易及其對城鎮(zhèn)化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瑞芳;論山西票號的經營制度與經營精神[D];河南大學;2003年
6 夏友仁;國民政府中央銀行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7 王國慶;近代中國社會慈善家群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宋莉;清末民初商人的政治參與[D];吉林大學;2004年
9 裴鐵軍;金代交鈔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10 程二奇;近代中國行業(yè)組織的歷史變遷[D];鄭州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士嶺;;“雪花社”與新文化運動在寧波[J];寧波通訊;2011年1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鄔國義;;關于戈鯤化生年月日的問題[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2 樂時鳴;;我在軍部教導總隊學習[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五)[C];2005年
3 ;《虞洽卿研究》出版[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4 何克希;;致陳沛函二則[A];何克希將軍[C];1993年
5 陳同生;;出入波濤里——抗戰(zhàn)回憶錄之一[A];戎馬書生——陳同生紀念文集[C];2001年
6 戚慕光;;跟隨黃老去蘇北[A];聯(lián)抗戰(zhàn)友憶聯(lián)抗[C];1997年
7 ;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工作[A];鐵流6:新四軍文化工作專輯——新四軍文化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章洪珊;;澉浦突圍親歷記[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9 張和良;;我忘不了浙東韜奮印刷廠[A];鐵流6:新四軍文化工作專輯——新四軍文化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蔣順興;;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前的議和談判[A];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鄭黎 李穩(wěn);日機撒下紅色跳蚤,幾天后人們接連暴死[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2 俞蘇偉;尋找被歷史掩埋的藏族遠征軍[N];阿壩日報;2006年
3 盧梅;那支永不歸鄉(xiāng)的藏族遠征軍[N];中國民族報;2007年
4 孫冬 魏鵬程 田東;鴉片戰(zhàn)爭中浴血的藏族遠征軍[N];中國國防報;2007年
5 文字整理 王斌;把鬼子淹沒在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之中[N];嘉興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善根;民初寧波慈善事業(yè)的實態(tài)及其轉型(1912-1937)[D];浙江大學;2005年
2 唐巧天;上海外貿埠際轉運研究(1864-1930年)[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丁勇;五口通商以來滬甬的外貿與移民(1843-1913)[D];浙江大學;2007年
2 田力;長老會傳教士麥嘉締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林智素;走向中國近代化的嘗試——張斯桂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侯鵬;清代浙江厘金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謝剛;南京榮字1644細菌部隊研究 1939-1945年[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畢顯忠;薛福成與中法戰(zhàn)爭中的鎮(zhèn)海之役[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443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84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