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賬戶失衡的根源——基于比較優(yōu)勢的國際分工
本文選題:全球失衡 切入點:國際分工 出處:《金融研究》2012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僅從金融發(fā)展差異的角度,不能揭示全球經常賬戶失衡的本質原因。全球失衡不只是金融部門的問題,其實質是商品和服務貿易的不平衡;谥圃鞓I(yè)-金融業(yè)比較優(yōu)勢的國際分工,制造業(yè)較強的國家產生經常賬戶盈余,而金融業(yè)較強的國家產生經常賬戶赤字。缺乏充分協(xié)調的國際分工,是造成全球失衡的根源。因此,通過國際合作,調整各國間不合理的結構性差異,是在不損害任何國家福利的前提下解決全球失衡的關鍵途徑。赤字國提升本國制造業(yè)生產力、盈余國提升本國金融業(yè)生產力,將緩解目前全球失衡造成的赤字國債務不可持續(xù)、盈余國財務負擔過重等問題。
[Abstract]: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cannot be revea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lone. Global imbalances are not just problems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This is essentially an imbalance in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and finance, countries with str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ve a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The lack of a fully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is the root cause of global imbalances. Therefore,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irrational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are adjusted. It is a key way to solve global imbalances without harming the welfare of any country. Deficit countries will increase their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and surplus countries will increase their financial sector productivity, which will alleviate the unsustainable debt of deficit countries caused by current global imbalances. Surplus countries financial burden and other problems.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No.09&ZD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F746;F831;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余永定;覃東海;;中國的雙順差:性質、根源和解決辦法[J];世界經濟;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家勝;祁春節(jié);;我國貿易順差存在的根源與發(fā)展趨勢研究[J];財經研究;2007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竹俊;論創(chuàng)新與經常項目失衡[D];西南財經大學;2007年
2 王世華;資本賬戶自由化對中國經濟穩(wěn)定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年
3 劉偉;中國經常項目的變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4 蘇應蓉;東亞地區(qū)釘住匯率制度與外向型經濟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周凌飛;全球經濟失衡背景下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2 陶新元;FDI新趨勢與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效應分析[D];湖南大學;2007年
3 張國輝;外資流入與我國內外經濟均衡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4 陳雋侃;FDI與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結構互動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5 趙云;對中美貿易順差規(guī)模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趙曉川;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形成動因及解決出路[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7 來慶玉;中國經常賬戶的長期決定因素分析[D];廈門大學;2007年
8 王維薇;產品內分工與我國雙順差問題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8年
9 劉晶;我國貿易順差可持續(xù)性存在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信;從國際視角看中國如何調整經常項目失衡[J];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05期
2 余永定;財政穩(wěn)定問題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J];世界經濟;2000年06期
3 余永定;M_2/GDP的動態(tài)增長路徑[J];世界經濟;2002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思陽;;淺論中國國際分工地位[J];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05期
2 刁莉男;張世偉;;國際分工演化過程模擬實驗研究[J];財經研究;2006年08期
3 陳小潔;;“世界工廠”與中國技工的缺失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年04期
4 仲大軍;;中國為什么要自主創(chuàng)新[J];經營者;2006年03期
5 侯高嵐;;論國際分工模式與人力后發(fā)優(yōu)勢提升[J];生產力研究;2009年17期
6 張為付;;低碳經濟下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戰(zhàn)略調整[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黃先海;楊高舉;;中國高技術產業(yè)的國際分工地位研究:基于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的跨國分析[J];世界經濟;2010年05期
8 施炳展;李坤望;;中國制造業(yè)國際分工地位研究——基于產業(yè)內貿易形態(tài)的跨國比較[J];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10期
9 朱志偉;周茂榮;;低碳經濟對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作用[J];經濟研究參考;2010年60期
10 黃先海;楊高舉;;高技術產業(yè)的國際分工地位:文獻述評與新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劉玉;孫文遠;裴育;;產品內國際分工的收益分配:基于Stackelberg競爭博弈分析[A];江蘇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莊宗明;;我國對外開放中應當重視的幾個問題[A];中國經濟改革和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C];1999年
3 張玉臺;;新形勢下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取向[A];改革開放三十年:保險、金融與經濟發(fā)展的經驗和挑戰(zhàn)——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08[C];2008年
4 程恩富;廉淑;;比較優(yōu)勢、競爭優(yōu)勢與知識產權優(yōu)勢理論新探——經濟轉型與產業(yè)調整中的一個新原理[A];2004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的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陳飛翔;劉佳;黎開顏;;自主創(chuàng)新與我國比較優(yōu)勢動態(tài)轉換——基于機電產品出口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7年
6 汪玉奇;;參與國際分工 化解就業(yè)難題[A];江西崛起與就業(yè)研究——江西崛起與就業(yè)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謝守紅;;中國城市經濟開放度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 執(zhí)筆:陽國亮;準確把握“十二五”時期的歷史方位[N];廣西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張娜;技術升級:發(fā)展中國家的兩難選擇[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3 樊宇;中國兩會向世界發(fā)出積極信號[N];中華工商時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郭丹;企業(yè)要學會借船出海[N];山西日報;2006年
5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于瑾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王文靈;提升供給,延續(xù)三十年的高增長[N];科技日報;2009年
6 曹理達;中國內陸省份:迎接全球產業(yè)轉移[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7 黃永健 黃基華;廣東“三步走”助推服務外包上新臺階[N];國際商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謝文平;發(fā)揮地緣優(yōu)勢 發(fā)展現(xiàn)代物流[N];現(xiàn)代物流報;2007年
9 張二震;昆山發(fā)展之路及其思考[N];新華日報;2006年
10 記者 張連城;建設和諧寶安效益寶安[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捷;產品內國際分工與中國的選擇[D];復旦大學;2011年
2 蔣冰冰;產品內國際分工與中國產業(yè)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王曉輝;全球失衡、全球流動性過剩和資產價格:微觀與宏觀機制的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4 高敬峰;中國制造業(yè)比較優(yōu)勢與產業(yè)結構升級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蒲華林;產品內國際分工與貿易[D];暨南大學;2009年
6 陳靜;東亞產品內分工和零部件貿易:理論與實證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7 李湘黔;中國貿易悖論與產品內分工[D];湖南大學;2006年
8 侯增艷;產品內分工與貿易的決定因素[D];南開大學;2009年
9 曾錚;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胡國恒;國際生產的微觀組織與利益博弈機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國旗;中國中間產品進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D];湖南大學;2007年
2 雍新春;江蘇省參與國際分工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南京財經大學;2012年
3 林新孟;國際分工與產業(yè)結構變動的一般均衡理論模型[D];暨南大學;2012年
4 周雷;國際分工對產業(yè)結構演進的影響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暨南大學;2012年
5 鄧建強;中國參與垂直專業(yè)化分工的產業(yè)技術升級效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6 傅秋葉;產品內分工視角下中國對外貿易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楊佳藝;中美產品內貿易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高壽華;中國產品內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米曉博;產品內貿易對我國制造業(yè)工資水平影響的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10 葛彬;我國發(fā)展離岸服務外包業(yè)的宏觀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443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64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