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流動性約束差異與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研究
本文關鍵詞: 貨幣政策 區(qū)域效應 流動性約束 出處:《財經問題研究》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從消費者流動性約束差異的角度研究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產生。首先分析流動性約束對消費者消費支出的影響,其次理論分析并實證檢驗了貨幣政策通過消費信貸可得性和消費信貸成本兩種途經導致各地區(qū)消費者具有不同的流動性約束,并采用省際面板數據模型證明流動性約束差異導致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形成。最后提出目前應通過增加中西部地區(qū)消費者消費信貸額度,把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放在商業(yè)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縮小各地區(qū)消費者流動性約束差異來緩解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liquidity constraints.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liquidity constraints on consumer spending. Secondly, it analyzes and empirically tests the monetary policy through the consumer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the cost of consumer credit to lead to different regional consumers have different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model is used to prove that the liquidity constraint difference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should increase consumer consumption credit line. Th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are focused on the reserve ratio of commercial bank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s of consumer liquidity constrai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to alleviate the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擴大國內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研究”(08&ZD03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我國貨幣政策的區(qū)域經濟效應研究”(08JJD790136)
【分類號】:F126.1;F822.0;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對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cott發(fā)表的《貨幣政策的區(qū)域影響》一文,該文分析了公開市場操作從紐約中心地區(qū)向其他地區(qū)傳導的滯后效應[1]。但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引起學者的重視。之后,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區(qū)域產業(yè)結構[2]-[5]、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宋旺;鐘正生;;我國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的分析[J];經濟研究;2006年03期
2 萬廣華,張茵,牛建高;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濟研究;2001年11期
3 杜海韜;鄧翔;;流動性約束和不確定性狀態(tài)下的預防性儲蓄研究——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特征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5年01期
4 蔣瑛琨 ,劉艷武 ,趙振全;貨幣渠道與信貸渠道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兼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5 周英章,蔣振聲;貨幣渠道、信用渠道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中國1993-2001年的實證分析和政策含義[J];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玲;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實證分析[J];商業(yè)研究;2004年20期
2 裴春霞,孫世重;流動性限制與居民儲蓄行為分析[J];財經科學;2002年02期
3 王欣;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03年06期
4 周光友,邱長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的爭論及啟示[J];財經科學;2005年02期
5 索彥峰;于波;;轉型期貨幣渠道與信貸渠道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財經論叢;2006年06期
6 王政霞;信貸約束對中國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4年05期
7 路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及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4年06期
8 周好文,潘朝順;不確定性、流動性約束與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J];財經研究;2002年10期
9 孫明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4年03期
10 劉玄;王劍;;貨幣政策傳導地區(qū)差異:實證檢驗及政策含義[J];財經研究;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蔣瑛琨;劉艷武;趙振全;;貨幣渠道與信貸渠道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兼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A];中國金融學會第八屆優(yōu)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5年
2 何茂濤;;信貸配給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3 莊佳強;;中國貨幣政策對產出影響的實證分析[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耀軍;轉型中的我國農村金融發(fā)展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周英章;轉型期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途徑[D];浙江大學;2002年
3 徐明煥;中國居民消費的政府干預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 方顯倉;我國貨幣政策信用渠道傳導的微觀機制及其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孫國鋒;中國居民消費行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3年
6 武小欣;經濟轉軌中的金融調控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尉高師;轉型期中國宏觀經濟的波動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董直慶;對股票價格的經濟學分析——兼論我國股市特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李南成;中國貨幣政策傳導的數量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4年
10 王靜;涉農經濟組織融資信用與金融支持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暉蓉;中低收入者購房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5年
2 姚大鵬;對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現象的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3 翟玉婷;江蘇省居民消費需求現狀分析及拉動消費對策建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4 謝瑞巧;居民預期與消費行為的實證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5 賀慶春;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及其效果[D];安徽大學;2003年
6 胡志浩;銀行網絡化的金融效應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7 陳向陽;通貨緊縮下的貨幣政策效力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8 胡小妹;我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及其聯(lián)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9 周浩;我國通貨緊縮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10 趙楠;中國消費增長的世代交疊模型實證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國建業(yè),唐龍生;促進產業(yè)結構調整的財政政策取向[J];財經論叢;2001年03期
2 王振山,王志強;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途徑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0年12期
3 朱信凱;消費的短視行為及實證檢驗:對中國農戶的分析[J];財經研究;2002年02期
4 孫明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4年03期
5 劉玄;王劍;;貨幣政策傳導地區(qū)差異:實證檢驗及政策含義[J];財經研究;2006年05期
6 楊曉;楊開忠;;中國貨幣政策影響的區(qū)域差異性研究[J];財經研究;2007年02期
7 張旭,伍海華;論產業(yè)結構調整中的金融因素——機制、模式與政策選擇[J];當代財經;2002年01期
8 于則;;我國貨幣政策的區(qū)域效應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9 張晶;;中國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差異及其原因研究——結構VAR模型下的實證分析[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汪紅駒,張慧蓮;不確定性和流動性約束對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J];經濟科學;200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曉靖;;泰勒規(guī)則與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選擇[J];中國物價;2011年07期
2 繆仕國;;物價穩(wěn)定與房價:貨幣政策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1年04期
3 徐妍;;金融危機后貨幣政策效用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11年14期
4 曾擁政;;我國貨幣政策區(qū)域非對稱性效應:來自投資的解釋[J];新疆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5 董麓;付靈芝;朱少杰;;Shift-Share區(qū)域經濟評價模型及其擴展研究[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1年06期
6 吳秀波;;房地產調控的重點在于消除形成泡沫的貨幣基礎[J];中國房地產金融;2011年06期
7 Alicia Garcia Herrero;Stephen Schwartz;Le Xia;;中國的新五年發(fā)展規(guī)劃對金融業(yè)的影響[J];金融發(fā)展評論;2011年08期
8 沈根祥;閆海峰;;利率期限結構的宏觀-金融模型[J];經濟學動態(tài);2011年02期
9 馬晨;;把握好宏觀調控的節(jié)奏和力度[J];中國金融家;2011年08期
10 王鑫;;股票價格指數和實際利率之間關系的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晶;;地區(qū)經濟結構差異是我國貨幣政策存在區(qū)域效應差異的根本原因嗎?[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徐瑛;;資源稅調整的區(qū)域效應分析——基于區(qū)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桂水清;宏觀經濟政策的區(qū)域效應[N];民營經濟報;2007年
2 韓洪迅;依托環(huán)境配套優(yōu)勢 北京CBD打造區(qū)域效應[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3 ;走進2011[N];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
4 劉浦泉;北京房屋租賃市場顯現“名校效應”[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五種房子好出租[N];今日信息報;2003年
6 林U,
本文編號:14504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5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