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分擔:從微觀機制到宏觀效應

發(fā)布時間:2018-01-01 23:09

  本文關鍵詞: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分擔:從微觀機制到宏觀效應 出處:《東南學術》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資產證券化 風險分擔 微觀機制 宏觀效應


【摘要】:資產證券化的出現(xiàn),從供需兩個角度促使金融風險分擔機制逐漸由銀行中介的跨期風險分擔向金融市場的橫向風險分擔轉化。從微觀視角來看,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分擔機制通過風險轉移和風險保護兩個層次,將初始基礎資產的信用風險轉移至不同的投資者,并通過降低單位投資者承擔的風險以實現(xiàn)風險分散。但是,這種微觀機制在實際運行中并沒有實現(xiàn)風險的有效轉移,反而導致系統(tǒng)性風險積累、內生流動性擴張和資產價格泡沫等宏觀效應出現(xiàn)。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的監(jiān)管,構建多元化的基礎資產池和系統(tǒng)性風險的約束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監(jiān)管體系,并采取審慎態(tài)度設計證券化產品,使其更好的發(fā)揮風險轉移及分散的功能。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the financial risk sharing mechanism from two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gradually from the intertemporal risk sharing of bank intermediary into lateral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 share.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the risk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risk transfer and risk sharing mechanism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the two level, transfer the credit risk of initial asset base to different investors, and by reducing the risk of unit investors to achieve risk diversifica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there is n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transfer, but lead to systemic risk accumulation, endogenous liquidity expansion and asset price bubbles and other macro effects. 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assets based asset securitization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risk based asset pool system and diversified,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Take a prudent attitude to design securitization products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play the functions of risk transfer and decentralization.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經(jīng)濟學院金融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我國居民代際收入流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3BJL0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山東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類)“資產證券化與系統(tǒng)性風險:形成、傳導與監(jiān)管”資助
【分類號】:F832.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從理論上講,金融的基本功能是資金融通,即引導資金從盈余者向需求者流動,以實現(xiàn)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在商業(yè)銀行占主導地位的金融體系中,金融的基本功能既可以調劑資金余缺,也能夠促進信用創(chuàng)造。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商業(yè)銀行經(jīng)營模式開始從傳統(tǒng)的“發(fā)起—持有”模式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曉;李佳;;從美國次貸危機看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功能[J];金融論壇;2010年01期

2 李佳;;美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fā)展、運作及監(jiān)管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3 史龍祥;馬宇;;經(jīng)濟全球化視角的金融結構變遷研究[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7年06期

4 馬宇;;金融體系風險分擔機制比較研究[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馬宇;韓存;申亮;;美國次級債危機影響為何如此之大——基于風險分擔視角的解釋[J];經(jīng)濟學家;2008年03期

6 方建珍;魏建國;;信用風險轉移與有效風險分擔[J];江漢論壇;2011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鳳芹;;淺析高校金融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2 衛(wèi)彥琦;;我國金融產業(yè)結構與經(jīng)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2年03期

3 史龍祥;馬宇;;金融發(fā)展對出口結構優(yōu)化的影響——基于中國制造業(yè)的檢驗與流動性過剩視角的分析[J];財貿經(jīng)濟;2008年04期

4 李佳;王曉;;次貸危機中資產證券化對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J];金融論壇;2011年01期

5 李佳;;資產證券化對金融體系運行的影響分析[J];當代經(jīng)濟管理;2011年01期

6 史龍祥;馬宇;;中國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的金融支持作用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年04期

7 劉樹清;火穎;徐紹文;;電子商務在稅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管理觀察;2009年11期

8 朱宗乾;李艷霞;羅阿維;張栓興;;ERP項目實施中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10年02期

9 洪偉達;宋天和;;后金融危機時期企業(yè)知識更新的長效機制研究[J];國有經(jīng)濟評論;2010年02期

10 魯皓;程鵬;;基于展期風險模型的系統(tǒng)性風險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賈書梅;宋天和;;全球金融危機下國有企業(yè)長效機制建設的對策[A];2009中國國有經(jīng)濟發(fā)展論壇——危機與變局中的國有經(jīng)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玄;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及其防范[D];南京大學;2011年

2 趙靜敏;金融發(fā)展對我國對外貿易的作用機理與傳導途徑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3 魯皓;風險資本市場中的投融資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4 董青馬;開放條件下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8年

5 王丹舟;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制度供求機制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8年

6 李峰;金融發(fā)展、金融結構變遷與經(jīng)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7 張立強;轉型時期我國金融結構優(yōu)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年

8 鄭文;金融發(fā)展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閆江奇;中國政策性銀行市場化路徑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13年

10 高凌云;金融結構與金融穩(wěn)定的關系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柯心;我國資產證券化過程中信用評級機構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解光明;商業(yè)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3 胡曉;中國金融發(fā)展對進出口商品結構演變的影響分析[D];寧波大學;2010年

4 蘇瑞;房地產融資模式多元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5 吳華;浮動利率住房抵押貸款隱含期權定價[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6 武萌玉;我國金融發(fā)展與出口技術結構關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1年

7 常偉偉;廣東金融結構與產業(yè)升級互動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8 李德安;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的風險監(jiān)管[D];青島大學;2009年

9 王靜;結合次級債危機分析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發(fā)展[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10 邱慕齡;廣東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金融支持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蕭琛;美國證券投資組合的全球化態(tài)勢分析──兼論我國國際證券投資的機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2 何德旭;王卉彤;;金融創(chuàng)新效應的理論評述[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8年12期

3 張艷;現(xiàn)代金融中介觀:理論演變與現(xiàn)實選擇[J];南方金融;2002年10期

4 管同偉;;美國資產證券化的最新進展及其演變趨勢[J];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10期

5 曹遠征;;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次級債風波的分析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6 陸曉明;;從金融產品異化角度解析次貸危機的特征、發(fā)展和前景[J];國際金融研究;2008年11期

7 王達;;論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fā)展、運作、影響及監(jiān)管[J];國際金融研究;2012年01期

8 王信;共同基金對新興市場的投資[J];國際經(jīng)濟評論;2002年05期

9 孫立堅;彭述濤;;從“次級債風波”看現(xiàn)代金融風險的本質[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7年10期

10 張橋云;吳靜;;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風險轉移與回流、擴散與放大機制——兼論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的形成原因[J];經(jīng)濟學家;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光榮,王力,劉華;風險投資的微觀基礎與宏觀效應分析——風險投資內在機理研究[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06期

2 石良平;;加息的宏觀效應[J];中國統(tǒng)計;2007年04期

3 華靜;;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的宏觀效應探析[J];金融縱橫;2010年05期

4 楊亮;;稅務籌劃的宏觀效應分析[J];財會通訊(理財版);2007年05期

5 戴國海;陳滌非;;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宏觀效應研究[J];上海金融;2011年09期

6 馬龍官;試論微觀預期的宏觀效應[J];上海經(jīng)濟研究;1991年03期

7 胡善波;;國有商業(yè)銀行股份制改革宏觀效應與微觀影響的思考[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8 ;加強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發(fā)揮審計監(jiān)督的宏觀效應[J];審計理論與實踐;1994年12期

9 巴曙松;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的宏觀效應研究[J];上海金融;1999年02期

10 李炳炎;凈收入分成制及其宏觀效應[J];唯實;199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崔允文;潘穎;陳莉;;臨床醫(yī)學的未來走向初探[A];全國時間生物醫(yī)學學術座談會論文匯編[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本報記者 惠蘭;“要讓提案像‘草原’”[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2 ;銀行信貸擴張有多重宏觀效應[N];上海證券報;2006年

3 本報評論員 周慧蘭 曹理達;金融監(jiān)管的反思與路徑選擇[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0年

4 英豪;不可隨意而為[N];中國證券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崇;房地產價格波動及其宏觀效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汝姣;我國利率改革的宏觀效應分析[D];浙江大學;2004年

2 杜江潔;中美利率政策及其宏觀效應的比較分析[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36660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6660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a5d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