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動態(tài)演進的實證分析
本文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動態(tài)演進的實證分析
【摘要】:運用交叉匯率滾動回歸以及DCC-GARCH模型實證分析了2002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動態(tài)演進規(guī)律。研究結果表明:"匯改"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人民幣已經改變了"匯改"前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多種貨幣組成的籃子格局初步形成;盡管美元仍然在貨幣籃子中居于主導地位,但是林吉特、新加坡元以及泰銖等發(fā)展中國家以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在貨幣籃子中影響逐步增大;"匯改"后不同階段的貨幣籃子構成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歐元、日元、加拿大元等發(fā)達國家貨幣在貨幣籃子中的權重逐步減少甚至消失,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的貨幣在籃子貨幣中的重要性初步顯現(xiàn),并且,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靈活性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 湖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貨幣籃子 外匯市場壓力
【基金】: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Q1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273200)
【分類號】:F832.6;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與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幣匯率對地區(qū)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影響也逐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已經成為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因此而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要進一步“完善人民幣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勝民;謝曉聞;方意;田莊;;金融市場化改革進程中人民幣匯率和利率動態(tài)關系研究——兼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利率市場化次序問題[J];南開經濟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岳華;;最優(yōu)匯率制度選擇理論與政策判研——基于目標區(qū)經典模型的修正[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高長春;陳巍巍;;當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分析[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3 孔微巍;潘瑩;李小慶;;馬來西亞匯率制度改革的變遷及其啟示[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雷冰賢;張曉亮;;匯率制度改革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效用研究——基于結構突變點視角[J];對外經貿;2012年04期
5 海鉛;;做市商制度與我國外匯市場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趙玉娟;;人民幣匯率變動、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有效性——M-F模型在我國的適應性調整及應用[J];上海經濟研究;2007年05期
7 焦成煥;何梟吟;;貨幣職能分離與人民幣匯率改革新思路[J];價格月刊;2006年11期
8 胡敏華;;人民幣升值背景下我國企業(yè)國際化戰(zhàn)略轉型[J];經濟管理;2010年07期
9 郭小燕;;中國匯率制度轉換的條件與路徑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06年06期
10 曹垂龍;;新匯制的績效及進一步改革的建議[J];經濟體制改革;2007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建濤;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經濟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白雪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匯率制度選擇、金融市場開放與宏觀經濟績效[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艷麗;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基于制度變遷視角的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4 付瓊;中國經濟崛起中的人民幣匯率制度[D];吉林大學;2011年
5 胡心瀚;Copula方法在投資組合以及金融市場風險管理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6 張在美;外匯干預非線性行為與干預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7 陳雪;我國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的時機選擇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8 汪茂昌;盯住匯率制度不可維持性與退出策略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吳倩;金融發(fā)展進程中的匯率制度變遷與選擇[D];山東大學;2007年
10 蔣云明;我國商業(yè)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相勇,章晶;邁向開放經濟背景下對中國匯率制度選擇的思考——“兩極制度”還是“中間制度”[J];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08期
2 方先明;花e,
本文編號:10958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09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