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核心技術研發(fā)的政策路徑研究
本文選題:新能源汽車 切入點:核心技術 出處:《吉林財經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隨著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國際能源供應的持續(xù)緊張,主要發(fā)達國家紛紛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與產業(yè)化的重視。我國作為世界汽車大國之一,也從政府的直接補助、稅收的減免等多方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產業(yè)政策。“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論斷已被汽車產業(yè)內人士和各國政府所認同。在傳統汽車領域,由于汽車生產的核心技術被美、日、歐等西方汽車強國所牢牢掌控,中國的汽車企業(yè)一直被鎖定在全球汽車產業(yè)鏈的低端地位無法突圍,我國成為汽車強國的愿望遙遙無期。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標志著汽車領域的一次重要的系統性的革命,是我國從汽車大國成為汽車強國,實現汽車產業(yè)“彎道超車”的不可多得的機遇,也是解決我國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安全問題方面的一個重大的進步。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在于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fā)。新能源汽車產業(yè)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yè),其核心技術的研發(fā)需要政府、研究機構、汽車企業(yè)(尤其是傳統汽車企業(yè))的共同努力。從國家發(fā)布“十五”規(guī)劃至今,我國政府從多方面入手的產業(yè)政策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也從供給政策、需求政策、配套環(huán)境政策三方面對其做了詳細的歸納總結和分析。但至目前為止,在宏觀方面,還沒有人從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整個創(chuàng)新網絡和產業(yè)配套體系角度進行的研究;微觀方面,長期以來我們也都忽視了汽車企業(yè)的行為態(tài)度對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若是汽車企業(yè)自身的研發(fā)態(tài)度不積極,政府政策的效果必將大打折扣。鑒于此,本文從技術創(chuàng)新理論中的集群式創(chuàng)新理論、產業(yè)配套理論、行為經濟學的狀偏好理論和確定效應入手,分別從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核心技術的研發(fā)和相關政策進行分析,并以此得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打破地區(qū)保護制約,建立全國性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網絡;結合地區(qū)的產業(yè)優(yōu)勢,建立促進產業(yè)配套相關制度;建立事后梯度激勵體系。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continuous shortage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supply,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R & D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s one of the largest automobil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as one of the largest automobil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lso receives direct subsidies from the government. Tax relief and other aspects have issued a series of industrial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The conclusion that "new energy vehicles will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been made by people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field, Because the core 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is firmly control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Europe, and other Western automobile powers, Chinese auto companies have been locked in the low-end position of the global automobile industry chain, una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emergenc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marks an important systemic revolution in the automobile field, and our country has changed from a big automobile power to a powerful automobile power. The ra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auto industry to "bend over", It is also a major progress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lie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technologie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is a new and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ore technology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utomobil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raditional automobile enterprises). Our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industrial policies. In this paper, the supply policy, demand policy, Three aspects of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But up to now,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the whol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matching system of the core technology of new energy vehicle. At the micro level, for a long time, we have neg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behavior attitude of th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If the R & D attitude of th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is not active, the effect of the government policy will be greatly compromis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cluster innovation theory, industry matching theory,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ory and deterministic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related policies of China's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and draw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reak the restriction of regional protection, Establish the national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combine the regional industry advantage, establish the related system to promote the industry, and establish the post gradient incentive system.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F426.471;F27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宇軒;李海楠;;新能源汽車 消費者買賬嗎[J];China Auto;2009年05期
2 常艷軍;;國家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發(fā)展提速[J];經濟;2009年08期
3 徐冬青;;大力促進我國新能源的開發(fā)利用[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年10期
4 謝晶瑩;鄭小鳴;;美、德、日等國新能源發(fā)展策略概析[J];當代世界;2009年12期
5 潘建亮;;我國發(fā)展新能源汽車之分析[J];汽車工業(yè)研究;2010年03期
6 ;新能源技術何時進入“千家萬戶”?[J];可編程控制器與工廠自動化;2010年05期
7 ;新能源簡介[J];節(jié)能技術;2010年04期
8 黃前柏;;新能源汽車:“戰(zhàn)略性”駛來[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0年09期
9 李金津;趙樹寬;;新能源汽車產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年02期
10 肖獻法;;關于汽車的節(jié)能與新能源之路[J];商用汽車;2011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帥;曲孟申;;新能源——未來經濟發(fā)展的動力[A];2011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1年?ㄒ唬C];2011年
2 胡成春;;國內外新能源發(fā)展簡況[A];第三次全國地熱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89年
3 崔木花;;新能源產業(yè)化的路徑探討[A];安徽新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劉萍;;新能源汽車發(fā)展主要障礙及其解決方案[A];科學時代——2014科技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上(科技創(chuàng)新)[C];2014年
5 杜德利;;整合運營與系統集成是我國新能源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A];2009第三屆中國民用爐具研討會暨產品展示會、2009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設備及技術交流會會刊[C];2009年
6 蕭漢強;黃濤;王東海;;探討我國海洋新能源的發(fā)展戰(zhàn)略[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二卷)[C];2010年
7 蕭漢強;黃濤;王東海;;探討我國海洋新能源的發(fā)展戰(zhàn)略[A];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非糧生物質能源與高技術產業(yè)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陳明道;蔡國印;陳卓;陳果;;南陽市發(fā)展新能源產業(yè)實踐與探索[A];2011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1年專刊(二)[C];2011年
9 任振球;;構建生態(tài)文明的一個戰(zhàn)略問題——從源頭上開發(fā)無污染新能源產業(yè)化的緊迫性[A];第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艾黎明;;新能源技術在專用汽車底盤上的應用情況[A];西南汽車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康明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jiān) 何奕;新能源人才“質”在環(huán)保理念[N];人民政協報;2010年
2 于瑤;新能源成中阿合作新“贏點”[N];經濟參考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欒哲 聶芳芳 實習生 王心怡;新能源汽車的春天[N];吉林日報;2014年
4 記者 張斐然;新能源汽車:注入我市發(fā)展綠能量[N];赤峰日報;2014年
5 記者 張忠霞 王艷紅 潘治;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潛力巨大[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6 中國樓市記者 張順軍;新能源技術助陣住宅節(jié)能開發(fā)[N];中國建設報;2005年
7 祝賀;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將設準入門檻[N];中國工業(yè)報;2007年
8 劉曉星;新能源汽車準入門檻提高[N];中國環(huán)境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楊秦 崔立勇;新能源汽車:成熟技術先用起來[N];中國經濟導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張秋梅;我國正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fā)[N];經濟參考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謝青;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制度化過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2 阮嫻靜;新能源汽車技術經濟綜合評價及其發(fā)展策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薇薇;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綠色知識產權戰(zhàn)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雷鳴;日本節(jié)能與新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邢萬里;2030年我國新能源發(fā)展優(yōu)先序列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6 曹欽;天津市新能源發(fā)展的決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7 劉琳;新能源風電發(fā)展預測與評價模型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3年
8 顧瑞蘭;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顏淼;基于量與價視角的中國新能源發(fā)展對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鳴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技術聯盟選擇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3 盧宗霞;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4 吳迪;H公司新能源汽車營銷策略[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年
5 吳銳;基于非均衡協整理論的新能源—節(jié)能減排—經濟關系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6 楊琳燕;某企業(yè)新能源汽車營銷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7 張翠;WTO框架下我國新能源補貼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8 張希;WTO框架下的新能源補貼法律問題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年
9 李苓;低碳經濟背景下江西省新能源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10 鄭丹城;我國新能源產業(yè)上市公司融資效率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79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7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