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產(chǎn)業(yè)角度分析尼泊爾工藝對西藏工藝的影響
本文選題:工藝 切入點:文化產(chǎn)業(yè) 出處:《西藏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文結(jié)合各方面的觀點中和整理了工藝的正確認識,并著重強調(diào)了工藝的重要性,同時從市場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尼泊爾工藝在歷史上對西藏工藝的影響,并在當前的形勢下分析了西藏工藝自身的優(yōu)勢及問題,并從中思考西藏工藝該如何良好的保護與發(fā)展。站在文化產(chǎn)業(yè)的角度出發(fā),著重分析西藏工藝的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對西藏本土的工藝的生存、發(fā)展起到怎樣的作用,如何保護工藝的同時也保護了人。同時也從周邊環(huán)境入手,如尼泊爾地區(qū),尼泊爾與西藏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是相互交融、互通,影響頗深。故此依然立足于文化產(chǎn)業(yè)角度分析尼泊爾工藝在當今對西藏工藝文化產(chǎn)業(yè)的影響,并從中整理、綜合有用的信息,提出具有建設性的保護意見,以及發(fā)展的建議。
[Abstract]:According to different opinions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olidation process,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Tibet Nepal process in history,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Tibet proces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rom thinking and protection how good the Tibet development process. Standing in the angle of cultural industry of Tibe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on Tibet's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play what role, how to protect the process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uch as Nepal, Nepal and Tibet has a long history i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exchanges, exchange, deep impact. It is still based on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Nepal in Tibet process in today'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y, and from the collation, comprehensive useful information, the proposal of constructive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ggestions.
【學位授予單位】:西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5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立旭;毛澤東與西藏的和平解放[J];黨史縱覽;2000年01期
2 李連榮;“西藏和平解放”專題資料目錄索引[J];中國藏學;2001年02期
3 拉巴次仁;西藏宗教界喜慶和平解放50周年[J];法音;2001年08期
4 陸水明;世紀回首話西藏(上篇)[J];黨史文匯;2001年05期
5 陸水明;世紀回首話西藏(下篇)[J];黨史文匯;2001年06期
6 圖登克珠;人民是創(chuàng)造西藏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紀念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J];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2001年03期
7 厲建勝;簡論中央為西藏制定的特殊政策[J];西藏發(fā)展論壇;2001年03期
8 時念堂;康庭梓;;我在西藏和平解放中的 空投飛行[J];世紀行;2001年09期
9 夏菁岑;解密西藏塵封檔案[J];中國檔案;2002年11期
10 永巴;2001年全國藏學研究論文資料要目索引(下)[J];中國藏學;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燕霞;孔慶萍;;淺論西藏社會的偉大歷史變遷[A];五十年社會變遷與中國現(xiàn)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孔艷霞;吳素萍;;略論贖買思想在西藏的運用[A];全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3 田子渝;周玉鳳;;西藏和平解放之原因探析[A];全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4 狄方耀;楊本鋒;;試論中央的特殊政策對西藏經(jīng)濟發(fā)展的特殊促進作用[A];西藏及其他藏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論文集[C];2006年
5 陳維賓;;西藏橋梁的發(fā)展與展望[A];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jié)構(gòu)工程學會一九九九年橋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6 羅莉;;扶持·優(yōu)惠·補貼——西藏農(nóng)牧業(yè)政策發(fā)展的三部曲[A];西部發(fā)展評論(2005年第3期 總第17期)[C];2005年
7 熊小平;;試論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A];全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8 劉毅;;中央對西藏政策支持和全國“援藏”的簡要評析[A];西部發(fā)展評論(2005年第3期 總第17期)[C];2005年
9 宋月紅;;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條協(xié)議》談判及簽訂問題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尹德艷;;淺談和平解放以來西藏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西藏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白皮書)[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2 普布次仁;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代領導集體與西藏的發(fā)展進步[N];西藏日報;2001年
3 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西藏50年[N];西藏日報;2001年
4 郭克范;現(xiàn)代化發(fā)展——西藏社會變遷的時代主題[N];西藏日報;2001年
5 阿旺次仁;黨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理論在西藏的偉大實踐[N];西藏日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沈衛(wèi)星;“西藏各族人民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N];光明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我地區(qū)舉行紀念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座談會[N];日喀則報;2006年
8 本報評論員;西藏的明天更美好[N];人民日報;2006年
9 德吉;西藏與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N];西部時報;2007年
10 普布次仁;中國共產(chǎn)黨是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N];西藏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繼東;西藏開拓南亞市場及其特殊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王小彬;中國共產(chǎn)黨西藏政策的歷史考察[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3 周晶;20世紀前半葉西藏社會生活狀態(tài)研究(1900-1959)[D];西北大學;2005年
4 宋朝陽;西藏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孫鎮(zhèn)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6 央珍;西藏地方攝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苗運長;從克松,
本文編號:16314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3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