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發(fā)售機制、信息偏倚與IPO抑價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12:20
【摘要】: IPO抑價是全球股票市場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為探索IPO抑價的成因,自1980年代以來西方金融學界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解說流派,即“非對稱信息流派”、“制度流派”和“非理性行為流派”。不過,這些解說均難以獲得理論界的廣泛認同。非對稱信息流派的困境是,實證結果不支持其預設的IPO發(fā)行價低于股票真實價值的前提,最新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IPO股票發(fā)行價其實比真實價值高。制度流派的缺陷在于用以解釋IPO抑價成因的制度因素僅是某一個國家的特有制度,不具有全球普適性。非理性行為流派的不足是缺乏核心的理論構架,各解說對行為人的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假設沒有建立一個規(guī)范化和公理化的標準,不同解說之間無法在一致認可的標準下進行比較和討論。因此,IPO抑價成因仍是當前金融理論界有待深入探討的課題。 對中國而言,研究IPO問題的現(xiàn)實意義尤為重要,因為中國的IPO股票不僅發(fā)行價格過高,IPO抑價幅度更是全球之最。而國內理論界對IPO抑價現(xiàn)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借用西方理論解說來檢驗中國IPO數(shù)據(jù)的層次上,對高IPO抑價之外IPO定價過高的現(xiàn)象更是鮮有涉及。 本文研究目的是既要從普適性的角度來探尋IPO抑價成因,也要從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來分析中國IPO股票定價過高和抑價幅度畸高的原因。具體而言,本文主要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全球范圍內股票市場為何出現(xiàn)IPO定價偏高和IPO抑價并存的現(xiàn)象;(2)中國股市中為何出現(xiàn)IPO定價過高和IPO抑價幅度畸高并存的現(xiàn)象;(3)不同類型的股票市場如何選擇適合于已的發(fā)售機制。 本文仍基于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前提,以IPO市場信息“多方偏倚”特征為切入點,對全球股市兩種最主要的IPO發(fā)售機制——固定價格機制和累計投標詢價機制——下的IPO定價機制作進一步的理論探討,為IPO市場的價格現(xiàn)象提供合理的解釋。行文的具體思路是,首先,從特定的發(fā)售機制出發(fā)、分析該發(fā)售機制下IPO市場信息“多方偏倚”的原因,構建相應的IPO定價基本模型、對現(xiàn)實中IPO定價偏高和IPO抑價并存的現(xiàn)象提供解釋;然后,結合中國市場的特征和制度環(huán)境對基本模型進行衍生分析,以解答中國IPO股票定價過高和IPO抑價幅度畸高的原因;接下來,利用中國市場的IPO數(shù)據(jù)對理論模型的結論進行實證檢驗;最后,基于理論模型的結論對兩種發(fā)售機制作市場環(huán)境的適應性分析,回答不同類型市場如何選擇IPO發(fā)售機制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文的具體結構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導論。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介紹具體的研究思路、結構安排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創(chuàng)新。 第二章是文獻回顧。通過對1980年代以后西方金融學界主要的IPO抑價解說進行回顧和梳理,介紹了各流派解說的主要理論觀點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理論分歧,并結合最新的實證結果和自身的研究體會對既有解說存在的缺陷進行評述,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點。 第三章是固定價格機制下IPO抑價的理論研究。首先,從不同認購行為下的心理差異和利益驅動下的行為傾向揭示了IPO認購市場信息“多方偏倚”的原因;然后,以Welch(1992)的“信息瀑布”模型為基礎,引入信息的“多方偏倚”變量,構建了認購市場信息“多方偏倚”和“信息瀑布”效應雙重影響下的IPO定價基本模型,得到在“多方偏倚”的信息環(huán)境下,新股發(fā)行可能呈現(xiàn)IPO抑價和IPO定價偏高并存的結論。最后,結合中國股市的特點對基本模型進行衍生分析,揭示了中國股市IPO定價過高和IPO抑價幅度畸高的原因。 第四章是累計投標詢價機制下IPO抑價的理論研究。首先,從分期銷售和賣空限制兩方面因素揭示了詢價機制下IPO市場信息“多方偏倚”的原因;然后,以美式詢價制為藍本,在“多方偏倚”的信息結構下,基于機構投資者行為選擇的二元性——既可以選擇認購IPO股票、也可以選擇待IPO股票上市之后賣空,構建了一個嵌入賣空限制變量的IPO定價模型,得到賣空IPO股票難度過大將導致IPO定價偏高的結論,并認為IPO抑價是分期銷售機制下的應有之義。最后,結合中國股市的特征對基本模型作衍生分析,指出禁止賣空導致中國股市IPO定價過高,同時認為禁止賣空和機構配售股鎖定期過長共同導致了中IPO抑價幅度畸高的現(xiàn)象。 第五章是固定價格機制下的中國IPO實證。首先,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IPO認購市場信息的“多方偏倚”特征進行了驗證;然后,通過對固定價格機制下的IPO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驗證了中國IPO認購市場“信息瀑布”效應的存在性、以及信息“多方偏倚”對IPO定價的影響。 第六章是累計投標詢價機制下的中國IPO實證。首先,以橫向比較的方式間接驗證了賣空限制與新股發(fā)行市盈率之間所存在的正向關系。然后,通過對詢價機制下的IPO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驗證了賣空限制與IPO抑價之間的相關關系、機構配售股鎖定期與IPO定價和IPO抑價之間的相關關系。 第七章是結論與研究展望。首先基于第三、四章的理論,對不同類型股市選擇新股發(fā)售機制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進行了分析,指出大國股市適合采用累計投標詢價機制、小國股市適合采用固定價格機制。然后,針對累計投標詢價機制下的IPO抑價現(xiàn)象尤其是中國股市IPO抑價畸高的現(xiàn)象,從兩個層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針對中國股市的政策建議是引入賣空機制;針對全球股市普遍存在的IPO抑價現(xiàn)象,提出的政策建議是開放IPO股票市前交易來完善累計投標詢價機制。最后,提出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首次提出了IPO市場信息“多方偏倚”的觀點;其二,在“信息瀑布”模型的主體框架下,通過引入IPO認購市場信息的“多方偏倚”變量,綜合考慮認購市場信息“多方偏倚”和“信息瀑布”效應雙重影響,構建了固定價格發(fā)售機制下的IPO定價模型;其三,在IPO交易市場“多方偏倚”的信息結構下,首次構建了一個嵌入賣空限制對IPO定價影響的累計投標詢價制下的IPO定價模型。
【圖文】:

序列,香港股市,成交金額,現(xiàn)貨市場


將“香港”從序列中剔除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賣空限制力度與股市市盈率的正相關關系儼然成立.究其原因,我們以為應從香港股市的投資者結構著手分析。在圖6.1顯示的香港主板市場的現(xiàn)貨交易中,,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和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額占到了總交易額68%、且外地機構投資者交易額大于本地機構投資者。若考慮到個人投資者若非投資經(jīng)驗豐富一般不會涉足境外市場的事實,香港主板市場中至少有72%的現(xiàn)貨交易額來自具有專業(yè)分析師團隊的機構投資者和投資經(jīng)驗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圖6.2顯示,76%的外地投資者交易額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投資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資者大多屬于投資理念成熟、投資技巧嫻熟的群體。縱觀全球股市,有著類似交易結構的股市并不多見。事實上,臺灣股市交易額中僅有36%來自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而紐約和倫敦股市約為50%左右35.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場的交易行為就越趨理性、股票價格中的泡沫就越少

香港股市,交易金額,現(xiàn)貨市場,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若非投資經(jīng)驗豐富一般不會涉足境外市場的事實,香港主板市場中至少有72%的現(xiàn)貨交易額來自具有專業(yè)分析師團隊的機構投資者和投資經(jīng)驗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圖6.2顯示,76%的外地投資者交易額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投資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資者大多屬于投資理念成熟、投資技巧嫻熟的群體?v觀全球股市,有著類似交易結構的股市并不多見。事實上,臺灣股市交易額中僅有36%來自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而紐約和倫敦股市約為50%左右35.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場的交易行為就越趨理性、股票價格中的泡沫就越少,從而對于香港股市的低市盈率就不難理解了。綜上所述,若剔除其它因素的影響,股票市場的市盈率和賣空限制力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成立。由于我們是以股票市場整體市盈率作為替代IPO股票發(fā)行市盈率的指標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F832.51;F2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國通,謝湘生;信息產(chǎn)業(yè)新股發(fā)行抑價影響因素研究[J];江蘇商論;2003年02期

2 卓賢;中國IPO抑價與發(fā)行方式的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2003年11期

3 周德才,徐在亮,陳燕權;IPO抑價理論綜述、評價及在中國的應用[J];中國物價;2005年03期

4 陳青;;影響我國新股發(fā)行抑價的因素分析[J];經(jīng)濟師;2008年10期

5 高利;新股的獲利空間正在縮小[J];金融信息參考;2000年04期

6 陶瑩;尹華陽;;2006-2007年我國股市IPO抑價實證研究[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7 俞穎;主承銷商聲譽與IPO抑價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劉煜輝,熊鵬;股權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國IPO抑價[J];經(jīng)濟研究;2005年05期

9 黃琳;以錯對錯的對價博弈[J];股市動態(tài)分析;2005年28期

10 魏文靜;崔煒;;IPO抑價現(xiàn)象的成因及其制度改革[J];西南金融;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利輝;;金融管制、投資風險和新股發(fā)行的超額抑價[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姚海鑫;;我國上市公司IPO定價及其影響因素的一個實證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3 郁玉環(huán);;2003—2004我國上市公司IPO抑價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續(xù)芹;劉靜;劉松青;;Pre-IPO基金的作用——來自香港主板市場中國企業(yè)的經(jīng)驗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郭瀟瀟;彭韶兵;;對當前我國新股定價的分析——基于信號傳遞的思考[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6 張鐵鑄;周紅;;板塊差異、上市效應與盈余質量研究——來自創(chuàng)業(yè)板和中小板的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李善民;陳旭;;創(chuàng)業(yè)板IPO偏低定價、公司治理與發(fā)行特征——基于中國創(chuàng)業(yè)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比較研究[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司治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8 韓洪靈;陳俊;;IPO定價制度變遷、盈余管理行為與審計質量分化趨勢[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9 陳俊;陳漢文;;IPO價格上限管制的激勵效應與中介機構的聲譽價值——來自我國新股發(fā)行市場化改革初期的經(jīng)驗證據(jù)(2001~2004)[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10 趙建利;;超越產(chǎn)業(yè)競爭的戰(zhàn)略選擇[A];第26屆[2006]中國洗滌用品行業(yè)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泰陽證券  陳三賢;“超額市盈率倍數(shù)法”著眼歷史[N];中國證券報;2006年

2 魏雅華;市盈率警戒線與新股發(fā)行市盈率[N];中國證券報;2007年

3 陸媛;金鉬股份17倍市盈率背后邏輯:弱市與公司質地[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8年

4 證券時報記者 盧青;保齡寶:健康配料專家[N];證券時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邢莉云;一頂帳篷的探路史[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6 曲震宇;中國太保破發(fā)是牛轉熊標志嗎[N];上海證券報;2008年

7 肖華;沉寂月余 首單IPO“冷”啟動[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8 姜淑霞;新股發(fā)行破20倍市盈率是個好的開端[N];上海證券報;2008年

9 萬敏邋張輝;中國南車詢價對應市盈率約15倍[N];證券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唐瑋婕;“最牛”新股會不會高處不勝寒[N];文匯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勇;發(fā)售機制、信息偏倚與IPO抑價[D];浙江大學;2009年

2 盧鐵男;中國股票發(fā)行定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杜俊濤;我國證券市場新股抑價與長期弱勢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4 梁洪昀;A股一級市場收益特性與一二級市場資金分離性[D];清華大學;2002年

5 劉江會;證券承銷商聲譽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曾長虹;股票市場企業(yè)首次公開發(fā)行定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7 毛立軍;我國新股發(fā)行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8 張小成;異質預期對IPO抑價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9 胡道紅;中國股票市場分割之內外資股價格差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10 向朝進;IPO價格形成及短期價格調整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璐璐;論股票首次公開發(fā)行抑價[D];青島大學;2004年

2 何國通;信息產(chǎn)業(yè)新股發(fā)行抑價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03年

3 趙豫川;上海股市IPO抑價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江洲;關于IPO抑價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4年

5 張曼;IPO抑價的相關理論與國內實證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6 韓楊;核準制下新股發(fā)行抑價的統(tǒng)計分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嵩;中國股票市場IPO抑價現(xiàn)象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8 周維慎;中國證券市場IPO抑價發(fā)行的信息經(jīng)濟學解釋[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9 李允默;我國新股上市首日溢價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9年

10 李勁;中國股票市場首次公開發(fā)行抑價現(xiàn)象實證分析[D];重慶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70140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270140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fed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