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售機制、信息偏倚與IPO抑價
【圖文】:
將“香港”從序列中剔除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賣空限制力度與股市市盈率的正相關關系儼然成立.究其原因,我們以為應從香港股市的投資者結構著手分析。在圖6.1顯示的香港主板市場的現(xiàn)貨交易中,,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和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額占到了總交易額68%、且外地機構投資者交易額大于本地機構投資者。若考慮到個人投資者若非投資經(jīng)驗豐富一般不會涉足境外市場的事實,香港主板市場中至少有72%的現(xiàn)貨交易額來自具有專業(yè)分析師團隊的機構投資者和投資經(jīng)驗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圖6.2顯示,76%的外地投資者交易額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投資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資者大多屬于投資理念成熟、投資技巧嫻熟的群體。縱觀全球股市,有著類似交易結構的股市并不多見。事實上,臺灣股市交易額中僅有36%來自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而紐約和倫敦股市約為50%左右35.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場的交易行為就越趨理性、股票價格中的泡沫就越少
個人投資者若非投資經(jīng)驗豐富一般不會涉足境外市場的事實,香港主板市場中至少有72%的現(xiàn)貨交易額來自具有專業(yè)分析師團隊的機構投資者和投資經(jīng)驗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圖6.2顯示,76%的外地投資者交易額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投資者,表明香港股市的外地投資者大多屬于投資理念成熟、投資技巧嫻熟的群體?v觀全球股市,有著類似交易結構的股市并不多見。事實上,臺灣股市交易額中僅有36%來自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而紐約和倫敦股市約為50%左右35.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比重越大,股票市場的交易行為就越趨理性、股票價格中的泡沫就越少,從而對于香港股市的低市盈率就不難理解了。綜上所述,若剔除其它因素的影響,股票市場的市盈率和賣空限制力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成立。由于我們是以股票市場整體市盈率作為替代IPO股票發(fā)行市盈率的指標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F832.51;F2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國通,謝湘生;信息產(chǎn)業(yè)新股發(fā)行抑價影響因素研究[J];江蘇商論;2003年02期
2 卓賢;中國IPO抑價與發(fā)行方式的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2003年11期
3 周德才,徐在亮,陳燕權;IPO抑價理論綜述、評價及在中國的應用[J];中國物價;2005年03期
4 陳青;;影響我國新股發(fā)行抑價的因素分析[J];經(jīng)濟師;2008年10期
5 高利;新股的獲利空間正在縮小[J];金融信息參考;2000年04期
6 陶瑩;尹華陽;;2006-2007年我國股市IPO抑價實證研究[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7 俞穎;主承銷商聲譽與IPO抑價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劉煜輝,熊鵬;股權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國IPO抑價[J];經(jīng)濟研究;2005年05期
9 黃琳;以錯對錯的對價博弈[J];股市動態(tài)分析;2005年28期
10 魏文靜;崔煒;;IPO抑價現(xiàn)象的成因及其制度改革[J];西南金融;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利輝;;金融管制、投資風險和新股發(fā)行的超額抑價[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姚海鑫;;我國上市公司IPO定價及其影響因素的一個實證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3 郁玉環(huán);;2003—2004我國上市公司IPO抑價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續(xù)芹;劉靜;劉松青;;Pre-IPO基金的作用——來自香港主板市場中國企業(yè)的經(jīng)驗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郭瀟瀟;彭韶兵;;對當前我國新股定價的分析——基于信號傳遞的思考[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6 張鐵鑄;周紅;;板塊差異、上市效應與盈余質量研究——來自創(chuàng)業(yè)板和中小板的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李善民;陳旭;;創(chuàng)業(yè)板IPO偏低定價、公司治理與發(fā)行特征——基于中國創(chuàng)業(yè)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比較研究[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司治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8 韓洪靈;陳俊;;IPO定價制度變遷、盈余管理行為與審計質量分化趨勢[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9 陳俊;陳漢文;;IPO價格上限管制的激勵效應與中介機構的聲譽價值——來自我國新股發(fā)行市場化改革初期的經(jīng)驗證據(jù)(2001~2004)[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10 趙建利;;超越產(chǎn)業(yè)競爭的戰(zhàn)略選擇[A];第26屆[2006]中國洗滌用品行業(yè)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泰陽證券 陳三賢;“超額市盈率倍數(shù)法”著眼歷史[N];中國證券報;2006年
2 魏雅華;市盈率警戒線與新股發(fā)行市盈率[N];中國證券報;2007年
3 陸媛;金鉬股份17倍市盈率背后邏輯:弱市與公司質地[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8年
4 證券時報記者 盧青;保齡寶:健康配料專家[N];證券時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邢莉云;一頂帳篷的探路史[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6 曲震宇;中國太保破發(fā)是牛轉熊標志嗎[N];上海證券報;2008年
7 肖華;沉寂月余 首單IPO“冷”啟動[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8 姜淑霞;新股發(fā)行破20倍市盈率是個好的開端[N];上海證券報;2008年
9 萬敏邋張輝;中國南車詢價對應市盈率約15倍[N];證券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唐瑋婕;“最牛”新股會不會高處不勝寒[N];文匯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勇;發(fā)售機制、信息偏倚與IPO抑價[D];浙江大學;2009年
2 盧鐵男;中國股票發(fā)行定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杜俊濤;我國證券市場新股抑價與長期弱勢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4 梁洪昀;A股一級市場收益特性與一二級市場資金分離性[D];清華大學;2002年
5 劉江會;證券承銷商聲譽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曾長虹;股票市場企業(yè)首次公開發(fā)行定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7 毛立軍;我國新股發(fā)行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8 張小成;異質預期對IPO抑價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9 胡道紅;中國股票市場分割之內外資股價格差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10 向朝進;IPO價格形成及短期價格調整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璐璐;論股票首次公開發(fā)行抑價[D];青島大學;2004年
2 何國通;信息產(chǎn)業(yè)新股發(fā)行抑價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03年
3 趙豫川;上海股市IPO抑價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江洲;關于IPO抑價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4年
5 張曼;IPO抑價的相關理論與國內實證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6 韓楊;核準制下新股發(fā)行抑價的統(tǒng)計分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嵩;中國股票市場IPO抑價現(xiàn)象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8 周維慎;中國證券市場IPO抑價發(fā)行的信息經(jīng)濟學解釋[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9 李允默;我國新股上市首日溢價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9年
10 李勁;中國股票市場首次公開發(fā)行抑價現(xiàn)象實證分析[D];重慶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7014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270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