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創(chuàng)新產出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來自285個城市面板數(shù)據(jù)的檢驗
本文選題:城市創(chuàng)新產出 + 空間格局��; 參考:《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年10期
【摘要】:基于地理空間二三本性,構建地理距離空間權重矩陣與創(chuàng)新網絡空間權重矩陣,對比不同空間權重矩陣下2006—2014年中國大陸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創(chuàng)新產出的時空演化特征;構建靜態(tài)與動態(tài)空間面板杜賓模型,對比分析不同城市空間關系下影響中國城市創(chuàng)新產出的主要因素及空間知識溢出效應。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創(chuàng)新空間格局呈現(xiàn)出相似創(chuàng)新水平城市空間集聚與多創(chuàng)新中心網絡化空間結構特征,在知識生產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空間溢出效應對城市創(chuàng)新產出與空間格局的影響。知識存量對城市創(chuàng)新產出具有促進作用,科技資本的投入對創(chuàng)新產出的促進作用大于科技勞動力的投入。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合理地進行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化、人力資本的投入與建設,借助空間溢出效應實現(xiàn)中國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目標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空間格局。
[Abstract]:Based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nature of geographical space, the spatial weight matrix of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the spatial weight matrix of innovation network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285 citie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weight matrice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2006 to 2014 are compared. The 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 panel Dobbin models a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and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s of Chinese urban innovation under different urban spatial relationshi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shows similar innovation leve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ed spatial structure of multi-innovation center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and spatial pattern can not be ignored. The quantity of knowledge promotes the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and the in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pital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utput more than the inp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abor forc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city strategies, the traffic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are carried out reasonably,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ic goal and coordinate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s realized with the aid of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湖北省區(qū)域創(chuàng)新能力監(jiān)測與分析軟科學研究基地;
【基金】: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SH028)
【分類號】:F29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庭偉;城市的競爭力以及城市規(guī)劃的作用[J];城市規(guī)劃;2000年11期
2 李京文;建立現(xiàn)代化的城市經濟體系[J];經濟研究參考;2000年45期
3 段堯清,常賢波;論城市信息化建設[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年02期
4 劉景林;執(zhí)著探索的結晶——《跨世紀城市經濟新探索》評介[J];學術交流;2001年04期
5 鄭恒;抓住西部開發(fā)機遇 加快城市經濟發(fā)展[J];發(fā)展;2001年01期
6 李翠玲;推進我國城市政府職能轉變的思考[J];首都經濟;2001年09期
7 李恒光;以經營城市的理念推動城市化進程[J];發(fā)展研究;2001年08期
8 卜海;論“入世”對城市經濟發(fā)展的影響[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02年01期
9 張振彬;經營城市的再思考[J];學習導報;2002年09期
10 楊繼繩;城市怎樣才能成為經濟中心[J];中國投資;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曙虹;;江西省城市經濟發(fā)展時空差異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吳玉平;;數(shù)字化城市管理系統(tǒng)中城市部件調查方法探討[A];地理信息與物聯(lián)網論壇暨江蘇省測繪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劉治彥;;城市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制定的原則與方法[A];首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陳體滇;;全國城市經濟發(fā)展的評價[A];中國城市形象戰(zhàn)略與城市文明建設研討會參閱文集[C];1997年
5 韓士元;;論城市經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A];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03/2004]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胡國亮;;從全國城市經濟發(fā)展視角看武漢市經濟總量變化[A];堅持科學發(fā)展觀 推進自主創(chuàng)新 促進國家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武漢市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閆凌州;;從培育創(chuàng)新文化看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建設[A];第三屆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科教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8 王祖康;;尊重規(guī)律、創(chuàng)新管理,謀求城市經濟的和諧發(fā)展[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6年
9 劉子玉;畢芳芳;桑紅;;建設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思考[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6年
10 王子義;;論城市競爭力與企業(yè)責任[A];2007經濟發(fā)展與構建和諧陜西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楊麗萍;逐步形成“一區(qū)十園”空間格局[N];深圳特區(qū)報;2014年
2 中共遼寧鞍山市委書記 張杰輝;全面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N];經濟日報;2007年
3 ;論城市協(xié)調發(fā)展[N];天津日報;2010年
4 何德敏;城市發(fā)展與城市精神[N];南充日報;2011年
5 新聞中心記者 李德成 張國鋒;宜居宜業(yè)就是城市競爭力[N];大慶日報;2012年
6 記者 卓晉萍 吳琪娜;推進產業(yè)轉型 壯大城市經濟[N];湄洲日報;2013年
7 記者 周驥;大力培育發(fā)展城市經濟 提升城市品位生活品質[N];寧波日報;2013年
8 記者 周驥;下大功夫擴總量促增量提質量 下大功夫做大做強做優(yōu)城市經濟[N];寧波日報;2013年
9 賽迪設計智慧城市規(guī)劃設計中心高級分析師 郭英;智慧城市健康推進需要“一把尺”[N];中國信息化周報;2013年
10 記者 陳怡;健康產業(yè)將成城市經濟重要支柱[N];上海科技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英杰;地方公共品影響居住選址和住房價格的機制與效應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2 唐耀華;區(qū)域城市化進程機理研究與實證[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3 張剛;基于場論的城市間相互作用的機理和效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4 李健英;論分工制度演進與城市經濟聚集[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宋健;城市信息化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6 馬池順;創(chuàng)新資源視角下的創(chuàng)新型城市成長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7 邢�?�;中國水環(huán)境的改善與城市經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大學;2002年
8 馮先寧;城市經濟聚散論[D];四川大學;2004年
9 董杰;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經濟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10 張志彬;生產性服務業(yè)與城市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芳;瀘州市居住與就業(yè)空間格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2 程圓圓;昆明城市風險評價與管理對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3 劉會;城市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模式及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4 陳倩;蘭州市城市吸附度的測算、比較及提升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5 汪波;城市經濟競爭力評價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6 那思博(Spike Anthony Nowak);上海與孟買的城市公共支出與城市貧困:基礎設施、教育與公共衛(wèi)生的財政預算支出[D];南京大學;2013年
7 董振興;我國副省級城市產融結合基礎比較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8 張俊平;合肥市城市創(chuàng)新指標監(jiān)測體系及實證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焦雪燕;基于PCA與DEA的河南省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評價研究[D];河南大學;2015年
10 靳昕;山西資源型城市經濟發(fā)展轉型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0956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209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