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道路的反思——以積分制度為例
本文選題:城市化 + 積分入戶政策 ; 參考:《新視野》2017年06期
【摘要】:目前推行的積分入戶政策是一個精英選擇制度,有相當比例的農民工對于入戶城市處于觀望狀態(tài)。農民工所遭遇的制度安排是一種二元體制:勞動力流動的市場體制與勞動力社會保障的計劃體制。積分入戶制度是一種調節(jié)人口流動的計劃體制,它追求的是城市的局部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公平。在農民或農民工入戶城市的過程中,容許他們理性、謹慎地進行選擇,不搞高指標、強迫式的入戶政策,既是對農民權利的尊重,也是城市化平穩(wěn)發(fā)展的關鍵之一。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policy is an elite choice system, and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re in a wait-and-see state.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encountered by migrant workers is a dual system: the market system of labor flow and the planning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of labor force. The integral entry system is a planning system to regulate the population flow, which pursues the partial efficiency of the city, but ignores the fairness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ocess of peasants or migrant workers entering into cities, it is not only the respect of farmers' rights, but also one of the keys to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o allow them to choose rationally and prudently, and not to carry out high index and forced policie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流動性積弱與農民工市民化關系研究”(2017JJ3433)
【分類號】:F29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寒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2000年10期
2 ;關于印發(fā)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就業(yè)工作意見的通知[J];勞動理論與實踐;2000年06期
3 易紅濤;勞動力流動文獻綜述[J];甘肅農業(yè);2005年09期
4 國忠金;對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研究與展望[J];泰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職工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劉曉英;;關于我國勞動力流動的探討[J];統(tǒng)計與決策;2008年07期
6 樊恭嵩;關于勞動力流動問題探析[J];經濟問題探索;1984年10期
7 丘舜平;勞動力流動利弊辨識[J];經濟與管理研究;1986年02期
8 趙士廉;關于勞動力流動的原因、形式和條件的淺見[J];中國勞動科學;1986年11期
9 李享陽;試談勞動力流動的調節(jié)機制[J];中國勞動科學;1986年12期
10 樊恭嵩;對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合理性的判斷[J];經濟問題;1986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詩達;陳凌;;浙江省勞動力流動[A];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成立二十周年論文集暨2004浙江就業(yè)報告[C];2004年
2 周重陽;;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差距擴大的悖論——基于兩種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分析[A];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龍;孫曉芳;;自主性流動:我國勞動力流動新階段[A];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2012):——穩(wěn)中求進的中國經濟[C];2012年
4 孫博;;勞動力流動城鄉(xiāng)統(tǒng)籌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小魯;;區(qū)域收入差距與勞動力流動[A];政府轉型與統(tǒng)籌協調發(fā)展——2004中國改革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孫博;;勞動力流動城鄉(xiāng)統(tǒng)籌研究[A];市場經濟與城市化發(fā)展:兼論經濟特區(qū)30周年——廣東經濟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何一鳴;李萍;;勞動力流動與二元經濟收入差距變遷——一個動態(tài)化模型及其在中國的檢驗與修正[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19次年會暨外國經濟學說與國內外經濟發(fā)展新格局(會議文集)[C];2011年
8 吳克明;;勞動力流動與中國城鎮(zhèn)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9 何一鳴;李萍;;勞動力流動與二元經濟收入差距變遷——一個動態(tài)化模型及其在中國的檢驗與修正[A];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戰(zhàn)略思維(2011)[C];2011年
10 陳釗;陸銘;;從分割到融合:城鄉(xiāng)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的政治經濟學[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對構建和諧的城鄉(xiāng)關系的新思考”經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童玉芬 王紅濤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經濟研究所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勞動力流動的經濟社會影響[N];中國人口報;2011年
2 高巖輝 劉科偉 張曉露 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勞動力流動遷移理論的主要流派[N];中國人口報;2009年
3 肖衛(wèi)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勞動力流動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4 記者 張小溪;美國勞動力流動規(guī)模逐年減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特約評論員;做好人力資源開發(fā)這篇大文章[N];甘肅日報;2005年
6 張鏑 作者單位 鞍鋼黨校;勞動力流動分析[N];鞍山日報 ;2005年
7 本報記者 裴建素;探求勞動力流動新趨向[N];石家莊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祝振強;勞動力流動呼喚就業(yè)質量提高[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6年
9 宋蕾邋王羚;勞動力流動是解決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
10 王小魯;地區(qū)間勞動力流動潛力巨大[N];深圳商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朱云章;我國城鄉(xiāng)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差距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2 馬少曄;基于勞動力流動視角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及影響因素再檢驗[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3 黃敦平;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fā)展差距影響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15年
4 姜乾之;我國勞動力流動的地區(qū)發(fā)展效應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3年
5 張愛婷;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勞動力流動的增長效應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春招;中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鄉(xiāng)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2 許華;中國制造業(yè)轉移與勞動力流動的空間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2014年
3 王一奮;勞動力流動對我國區(qū)域經濟收斂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5年
4 趙炯;外資區(qū)域轉移、集聚對我國勞動力流動影響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5 張騏;勞動力流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年
6 胡勇;北京市產業(yè)結構變動與勞動力流動相互影響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年
7 敖夢婭;產業(yè)集聚、勞動力流動與產業(yè)轉移[D];西南大學;2016年
8 劉東閣;勞動力流動與生產性服務業(yè)發(fā)展互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9 馬中姝;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勞動力流動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D];山東大學;2016年
10 高晶晶;勞動力流動與江蘇經濟的空間非均衡發(fā)展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43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204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