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自相關特征及腹地空間格局研究——以福建省為例
本文關鍵詞: 城市腹地 空間格局 城市場強 城市分級 空間自相關 福建省 出處:《經濟地理》2017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構建城市綜合實力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測算了福建省67個縣級城市的綜合實力并將城市劃分為4個等級。在GIS平臺中,計算局部莫蘭指數(shù),采用GIS柵格分析方法,利用場強模型對不同等級的城市腹地進行了劃分。結果表明:福建省城市綜合實力空間自相關特征表現(xiàn)為中部沿海的大城市集聚和北部的小城市集聚;福建省場強分布與700m等高線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場強值分布呈現(xiàn)明顯的"一主一次"雙軸線特征,次一級城市空間格局與高一級城市場強空間分布特征高度相關,高等級城市腹地呈垂直于海岸線的帶狀分布;地級城市腹地與行政區(qū)面積相似,但范圍存在大量彼此交叉;縣級城市腹地與行政區(qū)差異較小,城市腹地間以并存關系為主。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author calculate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67 county-level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divides the cities into four grades. In the GIS platform. The local Moran index was calculated and the GIS grid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By using the field strength model, the hinterland of cities of different grades is divi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Fujian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gglomeration of large cities in the central coastal areas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north. The distribution of field intensity in Fujian Provinc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contour line of 700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ield intensit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one main primary" and two ax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econd class city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ield intensity of the higher class city, and the hinterland of the high grade city is a zonal distribu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oastline. The hinterland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similar to the area of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bu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tersecting are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y urban hinterland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is small, and the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hinterland is dominant.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qū)域科學學院;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
【基金】:廣東省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學科共建項目(GD13XYJ20)
【分類號】:F299.27
【正文快照】: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的吸引力與輻射力在持續(xù)增強。城市腹地也稱城市勢力圈、城市影響區(qū)、城市吸引范圍,是指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對周邊地區(qū)社會經濟聯(lián)系起主導作用的地域[1]。城市發(fā)展與周邊區(qū)域息息相關,準確界定城市腹地的空間格局,有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維辰;把晉中建成新型城市群和文化旅游區(qū)[J];今日山西;2000年04期
2 劉翠蘭;我國城市化發(fā)展的新趨勢——組建大型城市群[J];城鄉(xiāng)建設;2002年10期
3 吳永保;;產業(yè)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競爭力的核心要件[J];學習與實踐;2002年04期
4 本文課題組;;打造武漢城市群 從城市路網談武漢及周邊城市群[J];學習與實踐;2002年05期
5 葉金生;;關注武漢城市群問題研究[J];學習與實踐;2002年05期
6 馬志強;論我國城市群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特色[J];經濟經緯;2003年06期
7 楊飛華;論城市的發(fā)展與經營城市[J];江西建材;2004年02期
8 ;110個城市嚴重“脫水”抗旱主戰(zhàn)場已從農村轉向城市[J];領導決策信息;2004年34期
9 葛志玉;;中國城市:如何找回個性與靈魂?[J];科學咨詢;2004年11期
10 張昆侖;以“大金融”運作打造中原城市群[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清平;;建設沿海城市群是廣西重要的增長極[A];廣西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構筑以石家莊為龍頭的冀南城市群 為建設沿海強省發(fā)力領跑[A];“科學發(fā)展觀與沿海經濟”高層論壇暨省專家獻策服務團換屆大會論文集[C];2007年
3 饒剛;;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促進長株潭城市群協(xié)調發(fā)展[A];湖南省經濟學學會年會暨科學發(fā)展觀與湖南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華;姜迎;;城市群推動遼寧城鄉(xiāng)經濟中的發(fā)展[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5 賀素蓮;;緊湊理念下的長株潭城市群交通網絡布局[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葉奇;陳文海;;大長株潭、“3+5”城市群的一體化規(guī)劃與發(fā)展共贏[A];規(guī)劃引領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優(yōu)秀城鄉(xiāng)規(guī)劃論文集[C];2009年
7 陳群元;尹長林;;我國城市群不協(xié)調發(fā)展現(xiàn)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優(yōu)秀城鄉(xiāng)規(guī)劃論文集[C];2010年
8 王發(fā)曾;劉靜玉;;我國城市群整合發(fā)展的基礎與實踐[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程成;;對武漢城市圈的現(xiàn)狀分析及政策建議[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朱麗萌;陳雁云;;基于省級行政區(qū)域城市群構建的思考——以江西為例[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陽紅;由“支配”“控制”到“協(xié)調”[N];中國經濟導報;2007年
2 李慧芳邋袁才華;長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國際商報;2007年
3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強的先天競爭力[N];福建日報;2008年
4 ;中國30個城市群:兩極分化仍將繼續(xù)[N];湖北日報;2008年
5 周華平;長株潭城市群將體現(xiàn)湖南個性[N];湖南經濟報;2008年
6 記者 岳冠文;長株潭躋身15個達標城市群[N];長沙晚報;2012年
7 周海波 張明海 鐘曉晴 楊國慶 孔芒 張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轉方式[N];四川日報;2012年
8 中證證券研究中心 曹水水;“以大帶小”統(tǒng)籌發(fā)展城市群[N];中國證券報;2012年
9 實習生 田珊珊;“智慧城市”建設要突出自身特色[N];科技日報;2012年
10 趙登華;加速釋放城市群的“正能量”[N];經濟日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方舟;城市網絡的空間有向測度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劉暢;產城融合目標下京津冀城市群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新城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年
3 石鄭;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與互補性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年
4 龔勝;中三角城市群協(xié)同創(chuàng)新度的動態(tài)評估及空間分異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5 李建成;多維鄰近下的城市群創(chuàng)新網絡結構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李剛;長株潭城市群社區(qū)休閑體育設施現(xiàn)狀及需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春雷;城市群視閾下“聯(lián)合政府”內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質研究[D];東華大學;2013年
9 鐘綿生;山東省東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高紅麗;成渝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847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148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