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發(fā)展的實踐探索——以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為例
本文關鍵詞:促進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發(fā)展的實踐探索——以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為例 出處:《學前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流動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問題日益突出,保障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quán),解決流動兒童的入園問題,是當前學前教育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從自身發(fā)展現(xiàn)實出發(fā),強調(diào)從健全機構(gòu)、合理布局、社會參與、制度保障、規(guī)范管理等方面促進當?shù)貙W前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為解決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其中,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機構(gòu)是前提,促進公辦民辦幼兒園共同和諧、健康發(fā)展是關鍵,由此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辦園機制、行政管理體系與監(jiān)督機制,推行規(guī)范化管理,保證學前教育質(zhì)量,同時嚴格控制幼兒園收費標準,優(yōu)化資源配置,真正保障包括流動兒童在內(nèi)的低收入家庭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與權(quán)利,實現(xiàn)學前教育公平。
[Abstract]:Migrant children receive pre-school education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 guarantee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s Park, is currently the focus in the fiel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Guangdong District of Huicheng city in Huizhou Province,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tself, emphasize from the sound mechanism, reasonable layout, social participatio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management etc.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pre-school education,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Among them,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premise of promoting public private kindergarten together harmonious, healthy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the request of Local Government Innovation Office Park mechanism,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standardize management, ensure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strictly control the kindergarten fee standard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real security package Children in low-income families, including mobile children, accept the opportunities and righ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教育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幼兒園課程管理政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G619.2
【正文快照】: 一、問題提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隨同父母進入城市的流動兒童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就產(chǎn)生了對城市基礎教育的巨大需求。盡管國家有關部門對流動子女的義務教育已制定了明確的政策保障,但當前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統(tǒng)計顯示,當前我國流動兒童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徐曉虹;;流動兒童教育的管理與政策探索——以寧波市海曙區(qū)為例[J];寧波經(jīng)濟(三江論壇);2005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亨貞;生存在城鄉(xiāng)“夾縫”中的孩子[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慧芳;論我國城市流動兒童受教育權(quán)的保護[D];貴州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麗;打工族子女家庭教育問題不容忽視[J];廣西教育;2001年12期
2 吳鐵錚;怎樣培養(yǎng)流動人口子女的良好行為習慣?[J];湖南教育;2000年04期
3 項繼權(quán);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保障——關于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diào)查分析及政策建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馬 斌,郁建文;一個不應被教育遺忘的角落——我省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江蘇教育;2002年09期
5 鄭蓉;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社會教育的調(diào)查與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6 王映;給流動人口子女以真正的教育平等——由曉嵐的悲劇引發(fā)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4年01期
7 翁文艷;西方教育公平理論述評[J];教育科學;2000年02期
8 趙學勤;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基礎教育問題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1年02期
9 沈百福;關于流動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09期
10 趙學勤,梁威;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需要建立多元體制[J];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莊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與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2 王濤;馮文全;;解決流動兒童入園難問題的對策探討[J];基礎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3 王濤;馮文全;;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問題與應對策略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2期
4 向?qū)?;致力于解決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問題——首屆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發(fā)展論壇綜述[J];幼兒教育;2011年Z3期
5 曉曉;;教苑新語[J];內(nèi)蒙古教育;2011年03期
6 華春丹;;關于支教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情況的調(diào)研分析報告[J];小學教學參考;2011年18期
7 程潔;;把學前一年納入義務教育體系——訪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劉焱教授[J];學前教育;2008年04期
8 阮占江;;學前教育該納入義務教育嗎[J];中國財政;2008年07期
9 ;普及學前教育——提供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是關鍵[J];四川教育;2011年Z1期
10 段成榮;楊舸;;關于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若干重要問題[J];中國教師;2009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建設;沙林;;航空高科技創(chuàng)新型人才隊伍建設與“科研型”教育管理方法研究[A];中國航空學會第七屆動力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張月英;魏尊杰;;彈性學制下教育管理的思考[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陳學軍;;教育學立場的教育管理學——論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藍晗;;“學困班級”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妥善處理的幾個關系[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研討班論文集[C];2008年
5 秦雷;;新生宿舍導師:高校新生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8年
6 何志均;;民辦教育是教育經(jīng)濟學應特別關注的領域[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羅仁福;張林秀;趙啟然;劉承芳;何敏;;貧困農(nóng)村學前教育硬件設施現(xiàn)狀的實證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潘瑞康;;關于流動兒童入學難的探討[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楊波;;新形勢下基于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的學前教育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徐麗瓊;;流動兒童的文化適應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學為例[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郝衛(wèi)江;誰來為流動兒童入園難糾偏[N];中國婦女報;2010年
2 王練;政府應統(tǒng)籌解決流動兒童入園難[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 全國人大常委 龐麗娟;落實政府責任 加快學前教育普及進程[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車輝;不該被遺忘的群體 幼教呼喚全社會扶持[N];工人日報;2010年
5 齊小乎;解決“入托難”應有長遠規(guī)劃[N];中國財經(jīng)報;2010年
6 程剛;洛南學前教育水平位居全省前列[N];陜西科技報;2010年
7 青財 洛財;城鄉(xiāng)孩子同享優(yōu)質(zhì)學前教育[N];中國財經(jīng)報;2011年
8 楊文成;葫蘆島市規(guī)范學前教育[N];友報;2009年
9 記者張惠玲;全市農(nóng)村學前教育工作現(xiàn)場會召開[N];銅川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周麗婷;村里的幼兒園不比城里的差[N];中國婦女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明宏;教育管理的人性邏輯[D];西南大學;2011年
2 孫玉麗;教育管理審美價值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楊曉萍;學前教育回歸生活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趙子建;ISO9000在高等體育院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路晨;學前自然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嚴仲連;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游敏惠;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陳剛;改善流動人口婦幼衛(wèi)生保健服務利用的策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徐雨虹;新制度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我國學前教育投資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許江媛;加拿大公共教育發(fā)展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彩;學齡前流動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調(diào)查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2 郭亨貞;生存在城鄉(xiāng)“夾縫”中的孩子[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林盈盈;南寧市流動兒童孤獨感、自我接納及行為問題的現(xiàn)況及其團體心理輔導效果評價[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崔娟;廣西少數(shù)民族流動兒童的社會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思霓;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入及其過程中的歸因風格與挫折應對[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廣東;從生活世界看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D];云南大學;2010年
7 孫倩倩;沈陽市3-6歲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行為發(fā)展狀況的調(diào)查[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黃敏紅;群體關系結(jié)構(gòu)特征對流動兒童社會認同與城市適應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蘇文;流動兒童城市角色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劉丹;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121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chujiaoyulunwen/141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