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生社會實踐必修化工作推進策略探析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is a necessary link and effective way in the educ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compulsory work of social practice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order to bring into play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social practice and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programs of doctoral stud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only a f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at have implemented the mandatory work of social practice for doctoral students.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under pressure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because of their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practice base and fund support restrict the orderly advancement of social practice compulsory work for doctoral students. We should steadily promote and implement the compulsory work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social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system design, issue regulations, set up promotion teams, clarify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bases, perfect the practice system,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forms. Equipped with guidance teachers, to provide special funding support.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分類號】:G6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銘;博士生導師訪談——訪胡壯麟教授[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6期
2 陳學飛;警惕博士生教育中的“學位工廠”現(xiàn)象[J];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18期
3 楊巍然;創(chuàng)新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周春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西方博士生教育之比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楊巍然;創(chuàng)新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J];中國地質(zhì)教育;2001年02期
6 黃啟兵,關宏;對博士生擴招的反思[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1期
7 王殿元,馬士軍;博士生課程改革初探[J];遼寧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8 海波;我國博士生教育的“危”點[J];華夏文化;2003年01期
9 范洪義;我從博士生教育中獲得的收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年11期
10 嘉晨;首屆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隆重舉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程秋;袁重勝;方傳龍;;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提高博士生質(zhì)量[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2 張其香;;博士生跨學科研究的求解——兼論跨學科研究的問題與障礙[A];2014首屆“跨學科研究” 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4年
3 何嘉松;;博士生一對一因材施教的傳承與實踐[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P:高分子教育[C];2013年
4 吳啟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學校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程美東;“博士生不是考試生”[N];北京日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易鑫;延期畢業(yè):博士生之困?[N];中國教育報;2013年
3 記者 張清俐;多所高校推進博士生跨學科培養(yǎ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吳娟;培養(yǎng)世界一流博士生成焦點話題[N];文匯報;2003年
5 記者 顧瑞珍 張景勇;博士生數(shù)量將列世界第一,,委員卻樂不起來[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6 楊婧嵐邋李益眾;博士生該不該強化“學科基礎訓練”[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黃合來;博士生教育的核心價值[N];學習時報;2010年
8 全國政協(xié)委員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曉秋;我國博士生教育質(zhì)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9 記者 朱建華;一個導師最多同時帶47名博士生[N];長江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張寧銳;博士生教育的一個特殊課堂[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2 彭安臣;中國博士生資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趙立瑩;美國博士生教育質(zhì)量評估體系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4 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5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英麗;論學術(shù)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亭亭;二戰(zhàn)后美國博士生教育的歷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芳;基于4P模式構(gòu)建研究型大學博士生教育體系[D];中南大學;2002年
3 張軼瑤;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評選及其反思[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4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資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5 王鵬;保障我國農(nóng)科博士生質(zhì)量的投資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6 白延軍;高校博士生教育管理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7 周林穎;博士生導師評估及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踐[D];中南大學;2007年
8 王曉磊;博士生超期畢業(yè)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齊高峰;加拿大博士生教育的歷史考察與啟示[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10 趙欣;上海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學術(shù)訓練狀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901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219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