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養(yǎng)中虛擬團隊的構建
本文選題:虛擬團隊 + 研究生培養(yǎng); 參考:《教育與職業(yè)》2012年17期
【摘要】:文章針對目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效率較低、創(chuàng)新思維不足等問題,提出引入虛擬團隊模式的對策;谌瞬、信息、效率及成本等自身優(yōu)勢,虛擬團隊模式應用于研究生培養(yǎng)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研究生培養(yǎng)中虛擬團隊的構建,要從構建要素分析、團隊學習模式的確定以及虛擬團隊學習的績效評價三個方面入手。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ow efficiency and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troducing virtual team model.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alent, information, efficiency and cost,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apply the virtual team model to graduate tra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m in graduate training should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elements, the determination of team learning model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irtual team learning.
【作者單位】: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管理學院;
【分類號】:G64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鐘景迅;;研究生培養(yǎng)方式新探——虛擬團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年10期
2 程金龍;王碩;;國外虛擬團隊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06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田瑋;基于溝通和學習的虛擬團隊績效管理[D];山東大學;2007年
2 葉海梅;論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性教學[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其發(fā)展趨勢[J];江蘇高教;2003年03期
2 王卓,吳育華,劉富鈾,齊連明,徐偉;虛擬團隊與管理創(chuàng)新[J];科學管理研究;2004年04期
3 王重鳴;唐寧玉;;虛擬團隊研究:回顧、分析和展望[J];科學學研究;2006年01期
4 楊玫;;參考咨詢工作中的知識管理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年01期
5 洪拓夷;;信息咨詢體系的耗散結構特征分析及運用[J];圖書情報工作;2006年08期
6 樊耘,朱榮梅,張燦;虛擬團隊與傳統(tǒng)團隊的行為差異及其管理對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年12期
7 王萬茂;論土地科學學科體系建設[J];中國土地科學;200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堯駿;;大學生團隊精神培育研究:基于虛擬團隊的概念[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2 張曉東;;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提高我國研究生的研究能力[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3 程林松;李春蘭;;油氣田開發(fā)工程專業(yè)研究生實驗教學培養(yǎng)模式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年06期
4 張準;;師范高校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探索[J];青年文學家;2011年14期
5 高磊;彭大銀;趙文華;;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yǎng)研究綜述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6 谷喜嶺;;高校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初探[J];中國報業(yè);2011年10期
7 寧波;;地方高師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優(yōu)質化模式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申長雨;;抓好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 努力為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人才支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9 朱雯瑾;;研究生應對就業(yè)難的對策和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1年22期
10 黃英;;以“211工程”建設促進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的培養(yǎng)[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皮國萃;;基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的中國研究生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系統(tǒng)論的觀點與方法[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田學真;;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發(fā)展路徑探析[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蔣希成;謝寧;張洋;田旭升;;中醫(yī)藥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討[A];第四屆中醫(yī)藥繼續(xù)教育高峰論壇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繼續(xù)教育分會換屆選舉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嚴鴻珍;新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魅力何在[N];新華日報;2001年
2 本報通訊員 龍永筑 本報記者 吳春燕;“貫通式”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獲“三贏”[N];光明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徐敏;考研升溫,教改如何升溫[N];解放日報;2010年
4 龍永筑;讓學校、企業(yè)、學生“三贏”[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5 姚玉潔;一個茶壺能灌滿幾個茶杯[N];中國改革報;2004年
6 龍永筑;“貫通式”培養(yǎng)模式讓學校、企業(yè)、學生“三贏”[N];中國教育報;2003年
7 新華社記者 姚玉潔;如今的研究生“水分”有點兒大[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8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王志健 戴世勇;“我們的畢業(yè)生一直供不應求”[N];光明日報;2010年
9 龍永筑 記者 賴紅英;華南理工大學試行研究生培養(yǎng)新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孫軍 通訊員 趙笛;研究生擴招是“補償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霏;高?蒲刑摂M團隊運行模式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0年
2 張茹;新加坡與泰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對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4 范柳俊;我國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5 曹成秀;基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6 彭雯;廣西高校產學研合作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吳巧玲;美國比較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啟示[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余勇;產學研合作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實現(xiàn)方式多樣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于潔;我國全日制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10 陶春莉;中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演變軌跡及其時代特征[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223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202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