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士生教育與學術職業(yè)相關研究述評
本文選題:博士生教育 + 學術職業(yè); 參考:《中國成人教育》2010年21期
【摘要】:現(xiàn)代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日益增多,這促使高等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要求相應增加,使學術職業(yè)發(fā)生變化并對新一代大學教師提出新的要求。但是這些要求或變化并沒有在博士生教育——未來大學教師的培養(yǎng)中體現(xiàn)出來,致使博士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將要從事的工作出現(xiàn)脫節(jié)現(xiàn)象,博士生在進入學術職業(yè)之后難以勝任工作,同時也會使學術職業(yè)失去對優(yōu)秀人才的吸引力,進而危及學術職業(yè)的未來。
[Abstract]:The expec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which urge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increase their demands on teachers accordingly, make academic profession change and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new gener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However, these requirements or changes have not been reflected in the educ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the training of future university teachers, resulting in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doctoral students and the work to be done. After entering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e doctoral students are unable to do the job, which will make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lose its attraction to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thus endangering the future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河南師范大學青年基金項目“學術職業(yè)倫理研究(項目編號:2009qk46)”;河南師范大學博士科研經(jīng)費支持課題“學術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的關系(課題編號:09111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6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英麗;;我國博士生的學術職業(yè)選擇與準備[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年02期
2 張英麗;沈紅;;論學術職業(yè)人才儲備在我國博士生教育中的缺失[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張英麗;;美國博士生教育與學術職業(yè)相關研究述評[J];中國成人教育;2010年21期
4 汪賢澤;美國的“未來師資培訓計劃”與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5 呂東偉;博士生教育創(chuàng)新:誰之責?——首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6 饒們子;博士生教育與文本閱讀的歷史性問題[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梁桂芝;比較與借鑒——中國與國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科技.人才.市場;1994年Z1期
8 馮幫;;美、英、日博士生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比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9 朱寧潔;;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歐比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10 耿益群;;金融危機對美國學術職業(yè)的影響及其啟示[J];高教探索;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少軍;;點評專家代表講話[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2 吳啟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學校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3 李萬波;;運用地域人文資源優(yōu)勢對新教師進行熱愛家鄉(xiāng)教育[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4 林蔭;;眼勤嘴勤心勤手勤[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寧佩蕾;;百花爭艷才成春——談新教師的因才施培[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健;;精心幫帶 全面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7 林國清;;對師徒幫帶的看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8 繆亞華;;師徒攜手、互幫互學、教學相長[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9 王立強;曹向群;嚴惠民;陸祖康;;光學工程的博士生教育實踐與研討[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高恩忠;;淺談新教師的培養(yǎng)[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江省臺州市蓬街私立中學 丁勤政;做新新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3年
2 李本祿 張素梅;新教師聽課聽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3年
3 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zhèn)小學副校長 吳錫龍;“優(yōu)待”新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記者 龍超凡;福建招聘新教師“因需設崗”[N];中國教育報;2011年
5 ;“新教師”論[N];中國教師報;2011年
6 王剛;山東臨朐縣“千名新教師補充計劃”今年完成[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7 盛韜;遠程教育刷新教師觀念[N];中國教育報;2003年
8 特約通訊員 劉源春 本報記者 戴嵩松;構建新教師發(fā)展的“綠色通道”[N];中國教育報;2004年
9 李保偉;“秋實”對“春草”的期盼[N];天津教育報;2007年
10 南昌市東湖區(qū)教育體育局 舒小紅;新理念培育新教師[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英麗;論學術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王方芳;醫(yī)學博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行為驅動因素及其結構模型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9年
3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4 李志峰;中國學術職業(yè)的國際競爭力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郭麗君;學術職業(yè)視野中的大學教師聘任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易凌;生物醫(yī)學PhD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8 彭安臣;中國博士生資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9 張俊超;大學場域的游離部落[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趙映川;我國高等學校教師津貼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曉博;上海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學術職業(yè)定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韓勤;基于國家競爭力的我國博士生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3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資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朱亭亭;二戰(zhàn)后美國博士生教育的歷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文燕;我國博士生招考方式變革的探析[D];復旦大學;2011年
6 易靜;美國不同層類高校學術職業(yè)的分層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李少勇;美國“未來師資培訓規(guī)劃項目”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8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學術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9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學術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王彩紅;博士生教育中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的重構[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111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201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