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混合式學習網(wǎng)絡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以《小學教育學》網(wǎng)絡課程建設為例
本文關鍵詞:高;旌鲜綄W習網(wǎng)絡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以《小學教育學》網(wǎng)絡課程建設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e-Learning 課堂教學 混合學習 網(wǎng)絡課程
【摘要】:混合學習是將e-Learning與課堂面對面教學融會在一起的整合式學習。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混合學習的研究與開發(fā)日益成為一個新的方向;旌蠈W習包涵著學習對象、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和學習評價的混合。該文通過高校教師教育類專業(yè)主干課程《小學教育學》網(wǎng)絡課程建設與應用探索,認為混合學習式網(wǎng)絡課程在研制上需要遵循"內(nèi)容導向性""活動多樣性"和"要素整合性"的創(chuàng)新原則,在教學設計上應該包括"課程內(nèi)容的分類組織""學習資源的精心選擇""教學活動的靈活組織""教學評價的多樣開發(fā)""教學互動的多層建構"和"教學管理的人性設計"等,在模塊結構上可以建設為"課程內(nèi)容""教學活動""學習資源""教學評價""教學互動"和"教學管理"等模塊。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研究與開發(fā)中心;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關鍵詞】: e-Learning 課堂教學 混合學習 網(wǎng)絡課程
【基金】: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項目“新中國小學教育基本理論發(fā)展的文化哲學清理與建構”(項目編號:08JDXM88001)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后期資助項目“學習化課程論稿——課程文化哲學初探”(項目編號:GD10HJY01) 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互惠性院校協(xié)作式‘學訓研’共同體教育碩士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行動研究”(項目編號:11JGXM-ZD)研究成果
【分類號】:G434;G62-4
【正文快照】: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及其應用的快速發(fā)展,一股e-Learning的浪潮席卷全世界,人們期盼用e-Learning來改革或代替?zhèn)鹘y(tǒng)課堂教學。然而,到了90年代末,人們發(fā)現(xiàn)風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樣有效,教育質(zhì)量出現(xiàn)了不升反降的“怪象”。人們開始反思學習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申仁洪,黃甫全;合作活動學習芻論[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 曾文婕;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實驗的構想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衛(wèi)紅;段兆兵;;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問題與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12期
2 申仁洪;合作活動學習:基本理念與實現(xiàn)樣式[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黃甫全;曾文婕;陳冬梅;孫福海;;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合作活動學習的行動研究——以“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改革試驗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4 王文嵐;黃甫全;;小學教育碩士課程中開展合作活動學習的探索[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5期
5 曾文婕;黃甫全;;合作活動學習:教育碩士課程的教學樣式創(chuàng)新[J];復旦教育論壇;2011年05期
6 曾茂林;;建立Agent實訓教學系統(tǒng)破解高師教育實踐困境[J];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7 曾文婕;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實驗的構想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02期
8 黃甫全;;論實驗型教學專業(yè)課程體系建構的三大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0年02期
9 梅玉潔;美術課中如何讓合作學習更有效[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尹睿;;情景學習與建構主義學習的批判:校本學習研究的視角[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1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紅;新政策背景下專家型教師素質(zhì)與行為標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瑞;陜北地區(qū)中學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D];延安大學;2011年
2 張燕;英語小報制作的合作學習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3 孔翠;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涵;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和方法的實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包藹黎;邁向課堂學習共同體[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錢海鋒;化學教學中的合作探究學習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7 周蕾;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8 魏昌瑛;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保灃;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殷曉琳;合作學習在高校英語精讀課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申仁洪,黃甫全;合作活動學習芻論[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 黃甫全;大課程論初探——兼論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05期
3 申仁洪,黃甫全;學習化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價值重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07期
4 黃甫全;;當代課程與教學論:新內(nèi)容體系與教材結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京鳳;梁彥慶;黃志英;;網(wǎng)絡課程與課堂教學整合教學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8期
2 鄭彬;盛群力;;網(wǎng)絡課程及其有效設計的六項原則——e-learning國際著名專家克拉克與梅耶的觀點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06年03期
3 張偉平;唐章蔚;;基于Moodle平臺的混合學習[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年06期
4 吳東醒;;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面向混合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06期
5 陳捷;;網(wǎng)絡課程與課堂教學[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6期
6 崔革;;拓展教育博客作用的探索[J];理論界;2011年01期
7 ;“e-learning大講堂”資訊[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5年01期
8 劉偉彥;劉斌;;E-learning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9年15期
9 張晴;張來春;;網(wǎng)絡學習適合所有人嗎?[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11期
10 田冶;吳玲;王小丹;;衛(wèi)生統(tǒng)計學網(wǎng)絡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冽;李泰峰;;通過混合學習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本科課程整合[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李鳳平;;對提高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認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3 李玉堂;;奏好課堂教學“三部曲”[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4 盧傳梁;趙潤麒;;試論“主體性教學”(節(jié)選)[A];第六期全國陶研骨干培訓班文集[C];2001年
5 倪娟;海門市海南中學課題組;;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guī)劃課題“初中課堂教學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實驗研究”中期實驗報告[A];全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一)[C];2004年
6 李春鵬;張新奎;李為民;;信息化課堂教學“三原則”解析[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龐維國;;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生成論的視角[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鄢曉英;雷俊麗;;探討課堂提問[A];第十五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七屆工程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鄭祖利;;淺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10 李鳳平;;對提高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認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金光;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之符號詮釋[N];中國教育報;2006年
2 崔麗霞;小議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N];萊蕪日報;2009年
3 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 嚴育洪;莫讓學生在“被學習”中悟空[N];江蘇教育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鮑仁;課堂改革:催生特色鮮明的課堂教學文化[N];泰州日報;2011年
5 張國富 作者單位 靖遠縣北灣中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N];白銀日報;2005年
6 嚴永梅;課堂教學要有“厚重”感[N];中國教師報;2003年
7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張梅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陽光心理[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特級教師 金哲民;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8年
9 黃梅縣教學研究室 王定成;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謹防幾個誤區(qū)[N];黃岡日報;2009年
10 山東省平度實驗小學 劉炳喜;課改下更需要課堂秩序[N];中國教育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名卓;網(wǎng)絡課程的可用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家華;網(wǎng)絡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劉宇;意義的探尋[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孟琦;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良初;課堂傳播效果:研究的維度與理論的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吳國平;新課程行動中的教師成長[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欽;基于混合學習的研究型網(wǎng)絡課程實施效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艾輝;關于構建網(wǎng)絡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3 李云文;混合學習用于高師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之行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相霓;網(wǎng)絡課程中知識點模塊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瑞霞;基于課型的網(wǎng)絡課程結構設計[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春蕾;《多媒體課件制作》網(wǎng)絡課程中“內(nèi)容組織方式”部分的設計與開發(fā)[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瑞娥;網(wǎng)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模式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8 楊慧麗;高校網(wǎng)絡課程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梁燕飛;高中信息技術網(wǎng)絡課程設計與應用[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胡曉源;網(wǎng)絡課程《攝影》的設計、開發(fā)和評價[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9816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8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