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命意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意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
【摘要】:目的考察大學生生命意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理論研究提供參考。方法采用生命愿景量表和一般健康問卷,對隨機抽取的徐州市2所高校762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114.49±12.29),性別、城鄉(xiāng)、年級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專業(yè)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肯定因子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憂郁和焦慮體驗較少,且在性別、專業(yè)、年級、城鄉(xiāng)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不同戀愛狀況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心理健康消極方面在性別、專業(yè)、年級、城鄉(xiāng)、戀愛狀況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生命意義各因子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顯著相關(P值均0.01);生命控制感對自我肯定因子具有正向預測作用(23.0%),生命控制感、意義的追尋和消極生命意義對心理健康消極方面具有負向預測作用(23.6%)。結論生命意義對心理健康具有預測作用,生命控制感、對生命意義的看法和態(tài)度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精神衛(wèi)生 生命 回歸分析 學生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HYJA190007)
【分類號】:G444
【正文快照】: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國外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從生命意義的視角探討心理健康問題,意義治療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爾認為,當一個人缺乏生命意義時就會產生空虛、無聊和厭煩的感覺,嚴重者會導致“心靈性神經官能癥”[1]。Steger等[2]研究指出,生命意義能夠持續(xù)預測心理健康,并對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許思安;張積家;;廣州市高三學生自我超越生命意義與考試焦慮、考試元擔憂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12期
2 李旭;盧勤;;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10期
3 高健;于春泉;尹立群;李力生;王秀云;王泓午;;情緒智力及其相關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10期
4 謝佳;楊國慶;徐曉;蔣思陽;;522名大學生生命意義狀況調查[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Z2期
5 賈林祥;石春;;307名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05期
6 金澤勤;;531名高中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系調查[J];中國校醫(yī);2012年04期
7 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義對壓力和健康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學報;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柏光;;大學生心理危機應激源解析與疏導[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趙仁青;;論非理性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以信念和理想為例[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苗鳳祥;;自由的出走——自行車愛好者騎行西藏行為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蘇昊;;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論意義治療理論的應用[J];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5 李虹;商磊;聶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tǒng)分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年02期
6 查康;;當代大學生壓力調查與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年08期
7 孫雪松;;掌握高職學生心理,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yè)質量[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8 鐘貞;;從影片《死亡詩社》談生命愿景的追尋[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2年06期
9 張明華;;試探《夜宴》中青女的小人魚情結及意義[J];電影文學;2007年19期
10 何亞柳;;大班幼兒心理壓力及其來源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鑫強;張大均;;有指導電影賞析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及其個體差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溫子棟;高健;趙娜;;自我肯定意識及其相關因素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影響[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年
3 唐建軍;;電視劇的心理療慰功能[A];中國傳播論壇(2002)——中國電視劇傳播[C];2002年
4 呂偉紅;;詩的心理治療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5 孫紅梅;;醫(yī)學生生命意義感與核心自我評價、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A];第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身醫(yī)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6 令旗;高健;;勵志教育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和無聊狀態(tài)的影響[A];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黃素麗;李杰;馬海軍;;生命教育活動對技校生生命態(tài)度影響的實驗研究[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慶華;城市空間類隔離[D];吉林大學;2011年
2 師震;論自我意識自覺的機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D];上海大學;2011年
3 劉秀峰;“90后”大學生的人生觀及其引導[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5 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6 王洪琛;荒誕的人——加繆文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戴明朝;美的問題:人類學個案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8 朱曉東;實踐價值論與價值哲學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9年
9 植鳳英;西南少數(shù)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結構、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許志紅;大學生人際困擾與應對策略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干預[D];吉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晶;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壓力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楊牡娟;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時間管理傾向、自我價值感的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阮文玲;工科大學生政治意識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蓓;中學生個人生命意義問卷的修訂及區(qū)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鄭順藝;大學生生命意義的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小靜;碩士研究生生命價值觀問卷的編制及現(xiàn)狀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陳晨;當代大學生精神壓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冬生;專業(yè)隊運動員社會支持、認知評價與壓力源關系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龐燕;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自我超越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1年
10 楊曉燕;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勤;李旭;邵昌玉;;2009級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以成都市某高校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3期
2 于秀麗;任潔;楊文新;;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年01期
3 吳冰;高健;石擴;康鐵軍;胡文彬;孫紅梅;陰山燕;;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23期
4 許思安;張積家;;廣州市高三學生自我超越生命意義與考試焦慮、考試元擔憂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12期
5 溫子棟;高健;朱瑩;王楠;張晶;趙娜;耿曉麗;;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10期
6 高健;王欣;橋本公雄;趙金龍;賈夢;王泓午;;書法繪畫練習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3期
7 李旭;盧勤;;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10期
8 何美金;;生命教育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教育評論;2009年02期
9 單常艷;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構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09期
10 彭霞;王鑫強;郭成;;重慶某高校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9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曉琳;劉洪;郭成;;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與社交自尊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年11期
2 胡芳;馬迎華;程愛李;何雪平;羅曉東;;高安市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家庭功能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4期
3 張玉婷;朱曉慶;王敏;張慶林;;西南地區(qū)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年02期
4 丁薇;廖婷婷;鄭涌;鄧碩寧;;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年07期
5 盧謝峰;韓立敏;;大學生社會支持對壓力與健康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4期
6 左占偉,鄒泓,馬存燕;初中生的社會支持狀況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年11期
7 申運動;李彥勛;張環(huán);李華;;周口市小學生行為問題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07期
8 毛小玲;胡良人;;廣西少數(shù)民族大學預科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10期
9 孟令珍;;初中生社會支持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成功(教育);2008年07期
10 譚雪晴;;湖北師范學院貧困大學生快樂感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健身;徐美英;黃一民;張錫坤;吳君壁;宋秀蘭;;兒童精神衛(wèi)生偏異的發(fā)生率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防治的初步探討[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2 劉卡靜;戴艷;雷鳴;;貧困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復原力的現(xiàn)狀及其關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邢淑蘭;;改變評價方法,消除學生自卑心理[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4 羅曉燕;周福軒;;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題[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費玉娥;唐建良;李婷;王蓮娥;;不同階段學生負性生活事件比較分析[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李占江;;精神衛(wèi)生與心理健康工作相結合[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42:心理論,心技術,新發(fā)展——社會進化與心理進化[C];2010年
7 蘇家文;沈新宇;趙少雄;;高校體育生網絡成癮及心理健康水平分析[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莘;;回歸分析與課堂評價模型中指標的選擇[A];中國現(xiàn)場統(tǒng)計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譚小鋒;;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心理問題淺析[A];全國德育教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盧家楣;樊琪;袁軍;盧盛華;賀雯;劉偉;;對學生情感分類及其評價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周玉潔 實習記者 王濤;衛(wèi)生部:“網癮”概念不能以偏概全[N];經濟參考報;2009年
2 朱永新(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呼喚走進孩子心靈的德育[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3 記者 王勇;“作文克星”學生越發(fā)不用腦[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4 本報記者 付志平;掌握信息技術 教師甘當學生[N];福建郵電報;2000年
5 本報記者 陳曉蓓;學生喜歡“滕頭村”[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劉微;信息社會:我們應該怎樣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鮑東明;主體教育,,統(tǒng)領中國教育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N];中國教育報;2001年
8 陜西省子洲縣二中 張亞莉;“問題學生”需要全社會的關心[N];中國教育報;2002年
9 吳竺;必須加大教育工作的四個含量[N];江西日報;2000年
10 蔣明安;觀察—記憶—想象[N];美術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藝敏;我為什么不如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黃黎明;知識教學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李志峰;家庭背景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楊貴仁;學生體質健康泛教育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田起宏;文化、教育、經濟對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6 羅鳴春;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宋曉琴;初中生問題行為影響因素及綜合干預措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趙崇蓮;廣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喜鳳;論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智力活動[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2 滕玉英;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學習評價[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岳麗娜;Web2.0代表性軟件支持下的學生個人知識管理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4 付全新;論影響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勇;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齊慧甫;占有與存在[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曉琴;江蘇省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焦慮預測因素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8 黃育芳;清末廣雅書院變遷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賀曉立;建構主義視野中的師生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董建民;蘇聯(lián)合作教育學與美國合作學習理論合作理念的比較[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8067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0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