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抑制性與母親教養(yǎng)行為:一項追蹤研究
本文關鍵詞:兒童行為抑制性與母親教養(yǎng)行為:一項追蹤研究 出處:《心理科學》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行為抑制性 教養(yǎng)行為 交互作用模型
【摘要】:研究采用縱向追蹤的研究設計考察兒童的行為抑制性氣質與母親教養(yǎng)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104名兒童來自中國西部農(nóng)村,第一次測查的平均年齡為45個月。通過錄像觀察編碼的方式測量兒童的行為抑制性及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2年后對他們進行追蹤。交叉滯后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的行為抑制性對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對行為抑制性高的兒童,母親在之后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接受性和指導性控制的教養(yǎng)行為。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the behavior of mother ' s upbringing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ongitudinal tracking . The average age of 104 children from the rural areas in the western China was 45 months .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was measured by means of video observation . The results of cross - lag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 inhibition of children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role in the upbringing behavior of mothers .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基金】:國際生命科學學會健康促進中心(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ILSI)Center for Health Development)的資助
【分類號】:B844.1
【正文快照】: 1前言Sameroff(1975)的交互作用模型認為兒童的發(fā)展是其本身與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所提供的經(jīng)驗持續(xù)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該過程中環(huán)境對兒童的影響與兒童對環(huán)境的影響同樣重要(SameroffMackenzie,2003)。但大多數(shù)相關研究在考察父母與兒童的關系時仍然內隱或外顯地假定兒童只是被動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淑杰,陳會昌,陳欣銀;兒童社會退縮行為影響因素的追蹤研究[J];心理科學;2005年04期
2 陳會昌 ,張越波 ,陳欣銀;兩歲兒童抑制行為的相關父母教養(yǎng)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先云;馮維;;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的原因與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2期
2 胡書蘭;王曉莉;;兒童社會退縮影響因素及干預方法淺析[J];才智;2011年05期
3 夏明珠,劉文;兒童氣質與父母教養(yǎng)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新進展[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張力行;;兒童早期社會交往的影響因素[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5 朱雪娜;梁愛民;李東陽;閆淑娟;;2~3歲農(nóng)村兒童氣質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對其同期及2年后行為影響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年07期
6 劉志軍;陳會昌;;初中生主要人際關系與社會行為、學業(yè)成績的關系[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年04期
7 王行;;友誼質量與小學生社交退縮行為的相關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陳紅梅;劉愛書;楊飛龍;;近十年來我國兒童社會退縮研究進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5期
9 崔爽;;失業(yè)家庭學生問題行為的研究及學校家庭聯(lián)合應對策略[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10 王丹丹;;兒童社會退縮的概念、類型及成因研究綜述[J];華章;2012年3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建端;《12~36月齡幼兒情緒社會性評估量表》修訂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丹如;4-5歲幼兒的社會退縮行為與其自我知覺及親子依戀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1年
2 葉慎花;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幼兒行為問題關系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辰;兒童的社交退縮、同伴關系和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4 夏明珠;3~5歲兒童氣質的活動性特征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5 徐林芬;父母對兒童攻擊行為和退縮行為的信念[D];浙江大學;2005年
6 朱婷婷;童年中期社交退縮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靜;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中小學生認知偏差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姚素慧;幼兒園大班社會退縮幼兒的同伴關系狀況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9 葛娟;學業(yè)不良兒童問題行為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楊帆;中小學生自我意識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互關系[D];中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鄭淑杰,陳會昌;2歲兒童母親教養(yǎng)目標與使用策略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2期
2 陳會昌,張越波;兩歲兒童的行為抑制-非抑制特征[J];心理學報;1998年04期
3 陳會昌,王秋虎,陳欣銀;對學生學習成績與社會行為的交叉滯后分析[J];心理學報;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爭艷,侯靜;兒童行為抑制性發(fā)展的研究綜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年04期
2 謝光金;崔建愛;;兒童焦慮障礙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年05期
3 王爭艷,王莉,陳會昌,王京生;杰羅姆·凱根的氣質理論及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tài);2000年02期
4 王爭艷,陳會昌,陳欣銀;兒童2~4歲行為抑制的穩(wěn)定性[J];心理學報;2003年01期
5 陳會昌 ,張越波 ,陳欣銀;兩歲兒童抑制行為的相關父母教養(yǎng)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年04期
6 畢玉;王建平;楊智輝;王玉龍;;行為抑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焦慮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年03期
7 施劍莉;;兒童早期行為抑制性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年04期
8 陶沙,董奇,王耘;撫養(yǎng)困難與教養(yǎng)行為的關系及其調節(jié)因素[J];心理科學;2000年05期
9 侯靜;陳會昌;陳欣銀;;兒童2~7歲行為抑制性發(fā)展對7歲時問題行為、學校適應的預測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年02期
10 竭婧;楊麗珠;劉文;;早期行為抑制性對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預測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睿昕;陳會昌;;兩歲兒童行為抑制性與孕期晝長分布的關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陳夏芳;馬劍虹;;認知初級評價及其與壓力的應對行為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侯忠偉;張文新;邢燕雷;;父母共同教養(yǎng)與兒童社會行為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力;柳恒超;張厚粲;;連續(xù)性模式:個體差異跨時間穩(wěn)定性的動態(tài)性模型[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鄒萍;楊麗珠;劉文;;小學生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分類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師保國;申繼亮;許晶晶;;智力、知識、父母和教師教育行為對初中生創(chuàng)造力觀念流暢性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榮紅娟;;高中生考試焦慮影響因素模式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樹青;陳會昌;;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與兒童社會行為的關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侯金芹;章婕;陳祉妍;;非在校青少年適應問題與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報告[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龔藝華;黃希庭;;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的初步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于鳳杰;青少年早中期的個人目標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呂曉峰;環(huán)境心理學的理論審視[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杰;幼兒的焦慮及其與母親心理健康、教養(yǎng)行為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公桂蘭;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幼兒焦慮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彭文濤;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4 侯林;母親人格與5歲兒童自主性的相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5 曹叢;MAOA基因rs6323多態(tài)性與父母教養(yǎng)行為對兒童主動性攻擊和反應性攻擊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黃艷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玲;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高中生同伴關系的影響途徑及教育啟示[D];湖南科技大學;2008年
8 劉震;青少年未來取向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兢;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效能感心理干預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10 錢珍;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學業(yè)歸因、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171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1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