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介入課程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國家介入課程的必要性分析 出處:《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一個國家的存在,至少要特別思考和處理四個方面的問題:社會的發(fā)展、政權的穩(wěn)定、權力的行使以及主流文化的傳播。而課程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符號媒介、是政治權力合法化的思想基礎、是國家權力的微觀表達、是傳播身份文化的主流載體。課程對國家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性決定了國家必然會介入其中,但國家本身誕生于公共事務管理的需要,因而這種介入不僅是必然的,同時又是非常必要的。
[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a country should at least consider and deal with four aspects :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 the stability of the power ,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e spread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全國教科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DHA100258)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通常,我們認為,社會、學科、兒童是影響課程的三個主要因素。但在社會學看來,課程的形成與其說是根據(jù)對學生、社會及學科的研究結果而對知識進行價值判斷與類型劃定的一種技術過程,不如說是根據(jù)政府決策層的價值取向而對知識進行價值判斷與類型劃定的一種社會過程。而在此過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吳康寧;;對教學內容的若干社會學分析[J];教育評論;1993年04期
2 何孔潮;;學校整體課程:背景、意涵與實施[J];當代教育論壇;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儲召鋒;;軟權力的思想演進——從修昔底德到約瑟夫·奈[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江三良;;創(chuàng)業(yè)氛圍:不同地區(qū)企業(yè)創(chuàng)生行為差異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虞寶桃;;論大學院系領導與管理過程中的互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張淑萍;張紅;易佳;;對陜西關中農村王上村草莓協(xié)會的社會學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4期
5 曹飛;;社會權利交換視角下的農民工組織維權[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1期
6 強曉華;查曉虎;;大學生的文化資本及其在職業(yè)獲得中的作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王璐;羅杰;;探求中國傳統(tǒng)精髓文化的世俗化傳播方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8 吳正華;;論九十年代小說中的底層悲劇書寫[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9 王舒涵;;文化帝國主義是否是一個科學的歷史定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萬江紅;陳爐丹;;農村借貸行為未果的實證分析——基于浙江、湖北兩地農戶的調查[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勃潮;;論貴州京劇院文化管理體制改革[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肖輝;孫文勝;;論農民工的普法及法律援助[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3 劉軍;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強制關系:理論模型及實驗檢驗[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晏鷹;朱憲辰;;理解諾斯制度分析理論的變化[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徐湘林;;政治發(fā)展、政治變遷與政策過程——尋求研究中國政治改革的中層理論[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明與公共政策”政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易全勇;辛竹葉;;課程知識選擇與社會控制——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49-1956)課程運營為個案[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周敏浩;劉彥蕊;;社會變遷的基本理論范式與表現(xiàn)形式評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9 鄧素文;;從提問方式看近現(xiàn)代課程知識價值觀的變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秦星野;;從宗教社會學看傳銷新特點[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楠;高管團隊社會網(wǎng)絡、運作過程與績效間關系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5 羅力;信任和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與績效的影響[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郭薇;政府監(jiān)管與行業(yè)自律[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吳愷;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周磊;法律與身體[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王純;簡析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對阿拉伯國家文化戰(zhàn)略中文化認同的缺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歡;庫克的交換網(wǎng)絡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趙泓;聾人大學生身份認同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崔芳;孤獨癥兒童教師職業(yè)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麗;論互動性重要他人對小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羅麗芳;流動人口犯罪發(fā)生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元勛;江西省樂安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冬樺;素質教育與課程教材改革[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2 朱進忠;開設“紡織溫濕度”課程的實踐[J];鄭州紡織工學院學報;1998年S1期
3 陳超君;因材施教 重在實踐——《田間試驗和統(tǒng)計方法》課程教學法研究[J];廣西農業(yè)生物科學;1999年02期
4 羅婉文;試論皮亞杰的活動教學理論對活動課程建設的啟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5 韓立夫;實施素質教育,應注重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教育[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陳旭遠;論課程現(xiàn)代化的四個層面與時序模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7 吳康寧;價值的定位與架構:課程目標的一種社會學釋義[J];教育科學;2000年04期
8 余錦龍,劉繼平;論課程個性化[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9 趙石屏;心理健康教育與情緒發(fā)展——活動課《快樂地成長》設計、實施的評析和思考[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蔡淑蘭;師生共同建構課程——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紅延;;論在小學高年級開展青春期儲備教育的必要性[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翟光輝;李阿利;;非學歷教育的必要性、風險與對策[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張華;;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A];江蘇省性學會第六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溫偉明;;自主學習活動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史許福;;重新界定美育的必要性及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曹勇安;;從教育的產業(yè)性看教育資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效益性[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7 田淑梅;;大學新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8 張義亭;;淺談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劉愛香;;職業(yè)技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意義[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10 李永平;;教學與更新教育觀念的必要性[A];都市型高等農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正;從“7·27”事件看“三生教育”必要性[N];云南政協(xié)報;2010年
2 普布扎喜;淺析三結合教育的必要性[N];西藏日報;2002年
3 崔建才;新視角看教科書采購[N];政府采購信息報;2005年
4 記者 周波;青羊區(qū):書包重不得超學生體重10%[N];成都日報;2007年
5 子長縣馬家砭鎮(zhèn)中心小學 王建東;淺議教師“三筆字”訓練的必要性[N];延安日報;2011年
6 ;孟子的“教”與“學”[N];中國教師報;2003年
7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思想史》,郭齊家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在化不在性——王充論教育的作用[N];中國教師報;2003年
8 鄭小潔 潘超青;名著閱讀面臨選擇[N];福建日報;2000年
9 蘭圣偉;考試制度應以人為本[N];西部時報;2004年
10 李磊;楚雄市文體局舉辦職工子女教育專題講座[N];楚雄日報(漢);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麗群;論知識準入課程中的國家介入[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海英;協(xié)商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麗敏;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懲勸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澤林;分科教學的歷史演進與現(xiàn)實反思[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方梅;學校反毒品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鄧曉榮;基于網(wǎng)絡的培訓課程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斌;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曹東燕;信息時代促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課程教學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7 黃建春;論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實施[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唐小華;課程之于主體的生成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紅明;克什克騰旗教師進修學,F(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現(xiàn)狀調查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10 周可可;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fā)展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075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0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