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人際關系冷漠的倫理拯救
本文關鍵詞:校園人際關系冷漠的倫理拯救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校園人際關系冷漠是在校園領域內發(fā)生的人際關系冷漠,是校園人際關系的亞健康狀態(tài),對學生和教師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究其根源,校園人際關系冷漠并非隨著校園的產生而產生,而是有其產生的特殊的社會原因,是時代的產物。學校應力圖成為一個溫暖的學習共同體,在校園中尋求發(fā)展的每一個人,包括教師和學生,通過構建合作、平等、關懷的人際關系感受溫暖。
[Abstract]:Campus interpersonal apathy is the apathy that occurs in the field of campus, it is the sub-healthy state of camp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t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mpus interpersonal apathy does not arise with the emergence of campus, but has its special social reasons,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The school should strive to become a warm learning community. Everyone seeking development on campus, inclu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feels warm by building cooperative, equal, caring relationships.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71
【正文快照】: 校園人際關系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倫理關系。但隨著社會不良因素的潛入,校園人際關系整體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校園人際關系冷漠就是其體現之一,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嚴重而深遠的。一、校園人際關系冷漠及其后果冷漠是指對其他人和事物的冷淡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魯潔;走向世界歷史的人——論人的轉型與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宋曄;校園倫理智慧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夫偉;“吸引教育”與成人教育發(fā)展[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8期
2 李征;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中的成人教育[J];成人教育;2003年Z1期
3 宋明爽,蘇百義,劉友田;當前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1年02期
4 劉建勛;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與價值觀教育的轉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丁念金;論教育中人格觀的轉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3期
6 柯聞秀,陶小舟;高校課程國際化背景、涵蘊及實施要略[J];現代教育科學;2004年03期
7 戴木才;知識社會與人格轉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李保強,李寶慶;成功教育的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冉乃彥;對未成熟主體主體性特點的初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0年03期
10 楊四耕;當代新基礎教育的生命美學觀及其方法論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愛玲;學前創(chuàng)造教育課程及其理論構建[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畢世響;鄉(xiāng)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濟良;論我國青少年的價值觀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偉勝;現成生活與可能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姚遠峰;尋求意義:現代教育之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范庭衛(wèi);教學過程理論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8 曹樹真;“引導”中“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彭澤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紅艷;生命與教育——呼喚教育的生命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保明;論德育灌輸[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小紅;“主體教育實驗研究”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4 唐愛民;當代中國大學“做人教育”探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5 盧艷紅;多元化社會生活中學校德育問題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丁杰;理想學生觀的時代解讀與建構[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岳偉;交往理論的教育意義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燕;共生教育:現代教育的向度調適[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9 柯聞秀;高校課程國際化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10 陳俊峰;當代中國大學生社會角色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魯潔;應對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2 黃濟;中國近百年教育思想回眸[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3 戴木才;論德性養(yǎng)成教育[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牛利華;一種教育理想:教育應關注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J];教育科學;2002年05期
5 宋曄;“學會關心”與責任生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03期
6 魯潔;關系中的人:當代道德教育的一種人學探尋[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7 石鷗;從學校批評看學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論教育的責任分擔[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8 王本陸;論教育的倫理特性[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9 王曉燕;青少年心中的榜樣——江蘇省揚州市青少年榜樣崇拜的調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10 宋曄;現時代人類的價值取向與國民理想人格重塑[J];現代教育論叢;2001年02期
,本文編號:1383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8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