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與背向行走生物力學機制及其健身效果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6 03:00
本文關鍵詞:正向與背向行走生物力學機制及其健身效果實證研究
【摘要】:目的:揭示背向行走的相關生物力學機制,探討背向行走對降低超重女性體脂及提升其平衡能力效果,為推廣背向行走健身模式提供重要的生物力學和健身效果實證依據(jù)。方法:生物力學機制研究通過運動學、動力學、肌電等手段同步測試相關生物力學參數(shù),并運用逆動力學計算獲得步行中髖、膝、踝關節(jié)力矩和關節(jié)功;健身效果實證研究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30名超重的西南大學女生,隨機分成3組即背向行走組、正向行走組、空白對照組。通過8周的實驗干預,使用體成分分析儀、平衡能力測試儀及運動能耗監(jiān)測儀對受試者實驗前后相應體適能及平衡能力等相關指標進行檢測。結果:通過對生物力學機制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著走相比,背向行走受試者受走向的影響較大,因此其走速、跨步長明顯下降,而兩種走模式下的相關關節(jié)角位移表現(xiàn)驚人的相似性;正著走時踝關節(jié)力矩模式與時相反轉后背向行走亦表現(xiàn)驚人的相似,而膝、髖兩關節(jié)卻沒有如此雷同;兩種走模式下的踝、膝、髖關節(jié)功率差異明顯,并推斷背向行走的主要推動力及震蕩吸收來自踝關節(jié),膝、髖兩關節(jié)幾乎不能產生推動功率;肌電數(shù)據(jù)進一步左證背向行走的動力源來自踝關節(jié),而正著走,其動力源主要由髖與膝關節(jié)承擔;健身效果研究證實,與實驗前及對照組相比,背向行走組體重、體脂%、腰圍、小腿圍、大腿圍、BMI指數(shù)6項指標呈顯著下降,而最大攝氧量及閉目單足支撐、縱向踩木、側跨跳等4項指標呈明顯上升;正向行走組體重、體脂百分比、腰圍、大腿圍等4項指標顯著下降,最大攝氧量及縱向踩木2項指標呈顯著上升;比較背向行走、正向行走兩組共變的6項指標中,背向行走組在降體重、體脂、腰圍及提升最大攝氧量四方面明顯優(yōu)于正向行走組,而另2項無差異。結論:背向行走鍛煉可以改變神經機制對運動能力獲得以及受傷或愈后的骨骼肌功能再教育具有良好作用;背向行走髕骨-股骨關節(jié)承受來自地面的反應力要低,因此,背向行走對下肢過度使用受傷的病人康復是有益的;背向行走和正向行走均對降低超重女性體脂、提升體適能及增加平衡能力有顯著功效,且背向行走的健身效果優(yōu)于正向行走,建議在廣大群眾中推廣,以背向行走鍛煉。
【關鍵詞】:背向行走 生物力學機制 健身效果 實證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804.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引言8-11
- 1.1 研究依據(jù)與研究意義8-9
- 1.2 研究目的9-10
- 1.2.1 正向與背向行走機制的研究目的9-10
- 1.2.3 正向與背向健身效果實證研究的目10
- 1.3 研究假設10-11
- 2. 文獻綜述11-15
- 2.1 正向行走與背向行走運動學研究綜述11-12
- 2.2 正向行走與背向行走動力學研究綜述12-13
- 2.3 正向行走與背向行走表面肌電(EMG)研究綜述13-15
- 3. 研究對象與方法15-21
- 3.1 研究對象15
- 3.2 研究思路15-17
- 3.3 研究設計17
- 3.3.1 實驗一 正向與背向行走生物力學機制實驗設計17
- 3.3.2 實驗二 正向行走與背向行走健身效果實驗設計17
- 3.4 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jù)獲取17-19
- 3.4.1 實驗一 正向與背向行走生物力學機制研究方法17-18
- 3.4.2 實驗二 正向行走與背向行走健身效果研究方法18-19
- 3.5 正向與背向行走生物力學機制實驗數(shù)據(jù)獲取19-21
- 3.5.1 有效實驗選擇19-20
- 3.5.2 采樣數(shù)據(jù)的標準化處理20
- 3.5.3 肌電數(shù)據(jù)的處理20
- 3.5.4 關節(jié)力矩及關節(jié)功率的計算20-21
- 4. 實驗結果21-32
- 4.1 實驗一 正向與背向行走生物力學機制實驗結果21-30
- 4.1.1 重復測量結果21
- 4.1.2 運動學測試結果21-24
- 4.1.3 動力學測試結果24-27
- 4.1.4 肌電測試結果27-30
- 4.2 正向與背向行走健身效果實驗結果30-32
- 4.2.1 重復測量結果30
- 4.2.2 實驗前、后身體形態(tài)指標情況30-31
- 4.2.3 實驗前、后身體平衡能力情況31-32
- 5. 分析與討論32-37
- 5.1 實驗一 正向與背向行走生物力學機制分析與討論32-35
- 5.1.1 正向與背向行走運動學特點32-33
- 5.1.2 正向與背向行走動力學特點33-35
- 5.2 正向與背向行走健身效果分析與討論35-37
- 5.2.1 背向行走、正向行走對超重女性身體形態(tài)影響35-36
- 5.2.2 背向行走、正向行走對女性身體平衡能力影響36-37
- 6. 結論37-38
- 7. 后記38-39
- 7.1 研究范圍38
- 7.2 研究限制38-39
- 參考文獻39-45
- 致謝45-46
-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成果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施寶興,魏文儀;應用逆向動力學計算關節(jié)內力的可靠性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9期
2 劉延柱,顧曉勤;空間機械臂逆動力學的Liapunov方法[J];力學學報;1996年05期
3 束路西;雷震;徐林川;;對肥胖大學生運動干預與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4 張國莉;陳文鶴;;運動減肥對男性肥胖青少年血清脂聯(lián)素和瘦素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王瑞元;熊開宇;;大負荷運動過程中股外肌做離心工作、向心工作和等長工作時的肌電變化[J];體育科學;1992年04期
6 張庭然;羅炯;王翔;賴彬;宋吉祥;吳召群;;正著走與退著走生物力學機制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7 張勝年;林中寶;袁泳虹;吳新凡;;背向行走訓練對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能力及步態(tài)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年03期
8 趙煥彬;霍洪峰;張靜;金鳳霞;;老年人健身背向走的足底壓力與步態(tài)特征[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年05期
,本文編號:921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9210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