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附屬競技體校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訓練方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北京體育大學附屬競技體校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訓練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試圖從北京體育大學附屬競技體校青少年跆拳道員技戰(zhàn)術訓練的特征切入,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青少年跆拳道項目的訓練進行分析和研究,試圖找出影響我國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競技能力、運動成績和運動訓練的各個因素,分析出青少年跆拳道運動訓練的技戰(zhàn)術特征,然后歸納、總結出與青少年跆拳道運動訓練相適應的訓練方法和手段,采取有針對性的訓練,幫助其提高技戰(zhàn)術水平和運動成績。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附屬體校跆拳道青少年訓練主要以技術訓練、體能訓練、戰(zhàn)術訓練和協(xié)調性訓練為主;其中技術和戰(zhàn)術訓練各占訓練比例的三分之一,體能訓練和協(xié)調性訓練各占六分之一。2、正面技術中,以橫踢技術訓練為主,推踢技術為輔,使用情況主要以前腿推踢為主要開始技術,結合其他背面技術的運用;背面技術中,以后踢技術為主要練習技術,其他兩種技術也經常在訓練中使用,但后腿的反擊技術與其他背面技術之間存在明顯差異。3、主要戰(zhàn)術訓練分布為三大類:直接進攻戰(zhàn)術訓練、壓迫式強攻戰(zhàn)術訓練以及邊角戰(zhàn)術和防守戰(zhàn)術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直接進攻戰(zhàn)術占到訓練比重較大,強攻戰(zhàn)術主要在運動員戰(zhàn)術體能練習中使用較多,邊角戰(zhàn)術和防守戰(zhàn)術一般安排在訓練課的末端進行。5、主要體能訓練分為恢復性體能訓練階段、基礎體能訓練階段和專項體能訓練階段。在三個不同的體能訓練階段都對運動員訓練和比賽不同時期的需求進行設計,對運動員訓練具有極強的針對性。6、協(xié)調性訓練主要針對跆拳道隊步法要求較高的原因設計相應的協(xié)調性練習,以腳法、步法的移動為主要訓練手段,對運動員的靈敏和協(xié)調有著較好的訓練效果。
【關鍵詞】:跆拳道 青少年 訓練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886.9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1
- 1.1 選題依據(jù)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義11
- 2 文獻綜述11-18
- 2.1 有關運動訓練方法的研究綜述11-12
- 2.2 關于跆拳道技戰(zhàn)術及訓練的文獻綜述12-16
- 2.3 有關青少年運動員訓練的文獻綜述16-18
- 3 研究對象與方法18-19
- 3.1 研究對象18
- 3.2 研究方法18-19
- 3.2.1 文獻資料法18
- 3.2.2 問卷調查法18-19
- 3.2.3 專家訪談法19
- 3.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19
- 3.2.5 邏輯分析法19
- 4 結果與分析19-44
- 4.1 附屬體校跆拳道青少年技術訓練方法分析20-33
- 4.1.1 橫踢技術訓練20-23
- 4.1.2 下劈技術訓練23-25
- 4.1.3 推踢技術訓練25-28
- 4.1.4 其他技術訓練28-30
- 4.1.5 整體技術訓練方法分析30-33
- 4.2 競技附屬體校跆拳道體能訓練方法分析33-36
- 4.2.1 體能訓練課安排及主要訓練內容分析33-34
- 4.2.2 恢復性體能訓練階段34-35
- 4.2.3 基礎體能訓練階段35
- 4.2.4 專項體能訓練階段35-36
- 4.3 競技附屬體校跆拳道戰(zhàn)術訓練方法分析36-41
- 4.3.1 直接進攻戰(zhàn)術訓練方法分析36-39
- 4.3.2 壓迫式強攻戰(zhàn)術訓練方法分析39-40
- 4.3.3 邊角戰(zhàn)術和防守戰(zhàn)術訓練方法分析40-41
- 4.4 競技附屬體校跆拳道協(xié)調性訓練方法分析41-43
- 4.4.1 協(xié)調性訓練課時間安排41
- 4.4.2 踏板練習方法分析41-42
- 4.4.3 繩梯訓練方法分析42-43
- 4.5 競技附屬體校跆拳道柔韌訓練方法分析43-44
- 5 結論與建議44-46
- 5.1 結論44
- 5.2 建議44-46
- 致謝46-47
- 參考文獻47-49
- 附錄49-52
- 個人簡歷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中;銀杏液對跆拳道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2 高炳宏,趙秋蓉,劉德皓;中國優(yōu)秀男子跆拳道運動員體型特征研究[J];體育科學;2001年01期
3 吳霞;跆拳道運動員的判斷能力及其訓練方法[J];體育函授通訊;2002年S1期
4 關東鋒,陳樂琴,關麗紅;對跆拳道運動員控體重的幾點思考[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杜勝林,樊藝勇;少年跆拳道運動員損傷分析[J];體育科技;2003年03期
6 王虎;從氣質類型談跆拳道運動員的選材[J];彭城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7 薛新軒;對跆拳道運動員“感知覺”“反應和反應時”及心理特征的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黃泳芳;試論跆拳道運動員的判斷能力及訓練方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朱泳;對跆拳道運動員身體素質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4年01期
10 齊連枝,高尚;內蒙古地區(qū)跆拳道運動員體型的研究[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波;;我國優(yōu)秀男子跆拳道運動員體能水平測量指標與評價方法的研究[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馬波;黃海;;我國優(yōu)秀男子跆拳道運動員體能水平的有效指標及其評價模型[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3 許小冬;周攀;張霞;;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所遇競技信息及應對策略[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4 楊建昌;王兵;秦艷枝;;跆拳道運動員左心收縮時間間期的分析與評價[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5 馬波;;我國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身體機能水平診斷與分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6 趙大林;;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無氧運動時肌電信號特征的研究[A];2011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yè)委員會會議暨“運動與骨骼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一丁;王曼;張宏宇;任園春;;北京市專業(yè)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的識別、評估與對策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8 祝大鵬;胡亦海;高平;余銀;王梅;崔神州;;我國優(yōu)秀女子跆拳道運動員賽前心理及其關系研究[A];第四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C];2012年
9 周長濤;;山東省男子跆拳道運動員下劈技術動作三維運動學特征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10 趙俊彤;;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賽前集訓期生化指標的監(jiān)控與分析[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曹_g;兩名運動員委員會候選人受到處罰[N];中國體育報;2008年
2 記者肖苑玫;跆拳道世界杯新疆開幕[N];中國體育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肖苑玫;中國跆拳道運動員必須“持證上崗”[N];中國體育報;2008年
4 南風;七年大跨越 躋身全國先進行列[N];新疆日報(漢);2014年
5 李躍波;柔弱姑娘“踢”出皖人風采[N];安徽日報;2005年
6 楊明;襲擊體育賽事,,是與全人類為敵[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7 本報記者 肖苑玫;中國跆拳道隊提出:向拳擊學習[N];中國體育報;2007年
8 邵鴻;超越體育的奧林匹克[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9 記者 陳克勤;香港隊在馬卡比運動會上創(chuàng)佳績[N];光明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高頎;高住低訓對優(yōu)秀青年女子跆拳道運動員運動能力和紅細胞功能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2 潘清美;越南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培養(yǎng)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年
3 安槿雅;中韓跆拳道國家隊男子選手競技能力的比較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4 黃寶宏;我國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體能訓練的診斷與評價[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樂;我國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下劈技術的運動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向輝;跆拳道運動員定量負荷后某些生理生化指標變化特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洋;中韓國家女子跆拳道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4 黃小斐;湖北省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退役轉型的分析與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5年
5 趙宏鑫;跆拳道運動員整體素質的模糊綜合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夢;優(yōu)秀女子跆拳道運動員賽前一周調整訓練理化指標診斷與評價[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菲菲;我國優(yōu)秀跆拳道運動員性格特征和比賽情境認知特征的研究[D];沈陽體育學院;2010年
8 鄭宇;跆拳道運動員智能訓練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7年
9 張秀兵;我國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技戰(zhàn)術訓練特征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10 穆蕊;改良捏脊療法對跆拳道運動員抗疲勞能力、免疫功能及血流變的影響[D];西安體育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8247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82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