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負壓—常壓快速恢復艙對運動性疲勞恢復效果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30 20:11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過自然恢復、傳統(tǒng)恢復和下肢負壓-常壓快速恢復艙三種不同恢復方式間的效果驗證,探討在同一疲勞模式下,不同方式恢復過程中肌氧含量變化情況及規(guī)律,以及恢復前后的血乳酸、肌酸激酶(CK)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及相關性比較,從而驗證下肢負壓-常壓快速恢復艙有利于加快運動員體能恢復的效果,為我國的競技體育提供一種更加有效的恢復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采用中大強度力量訓練和蹬踏POWERMAX-VII功率自行車訓練兩種疲勞方案運動至力竭,然后采用不同的恢復方式進行恢復,即進艙恢復、傳統(tǒng)恢復(15min慢跑和15min人工按摩)和自然恢復(靜止休息)并根據(jù)中大強度疲勞訓練后即刻、30min恢復后即刻、12h后即刻、24h后即刻的血乳酸、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等指標,以及恢復過程中的肌氧含量的變化進行分析,探索出運動員在不同恢復方式作用下的體能恢復狀況并進行比較,從而驗證下肢負壓-常壓快速恢復艙是否有利于加快運動員體能恢復,為我國運動員的體能快速恢復增添一條新的途徑。研究結果:1)30min恢復期第10min時,進艙恢復組肌組織氧合血紅蛋白濃度的增量(ΔCHbO2)顯...
【文章來源】:山東體育學院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3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問題的提出
1.2.1 選題依據(jù)
1.2.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 文獻綜述
2.1 文獻檢索的過程
2.2 下體負壓技術的國內外的研究進展
2.3 負壓技術的對骨骼肌的作用機理
2.4 實驗設計
3 研究對象與方法
3.1 研究對象
3.2 測試指標及儀器
3.3 訓練方案
3.4 實驗過程中操作步驟和具體采樣方法
3.5 恢復方式
3.6 肌氧含量測試
3.7 主觀感覺疲勞程度(RPE)、心率測試
3.8 血乳酸、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測試
3.9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4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無氧功率自行車(POWERMAX-V_II)中負荷訓練模式中肌氧變化分析
4.2 心率、血乳酸、主觀感覺疲勞程度變化及相關性分析
4.3 不同方式恢復過程中肌氧含量變化的特征分析
4.4 肌氧含量恢復參數(shù) H、T_R與 R_HbO2各指標變化分析
4.5 血乳酸在疲勞后即刻的峰值(Blamax)、30min 恢復后的即刻濃度(Bla30)以及血乳酸清除速率 RBla等相關指標的變化分析
4.6 不同方式恢復前后及 12h 后的肌酸激酶(CK)變化分析
4.7 尿素氮(BUN)的變化分析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建議
參考文獻
致謝
附件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遞增負荷運動后肌氧含量和血乳酸的恢復研究[J]. 沈友青,徐國棟. 中國體育科技. 2011(05)
[2]用光譜方法檢測肌氧飽和度實現(xiàn)不同人群運動功能的評估[J]. 李岳,齊賀斌,史濟招,騰軼超,丁海曙.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0(02)
[3]高強度訓練對游泳運動員血乳酸及相關指標的影響[J]. 趙歌,章前,許琦,李俊平.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02)
[4]對跆拳道運動員賽前集訓期部分心理疲勞指標的監(jiān)測與分析[J]. 吳春菊,吳家舵.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 2008(02)
[5]組織血氧參數(shù)近紅外無損檢測技術及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J]. 丁海曙,騰軼超.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2007(09)
[6]等速運動過程中肌放電量與肌氧含量的變化特征[J]. 王國祥,黃何平. 體育學刊. 2005(01)
[7]肌氧含量的近紅外無損監(jiān)測及其在賽艇訓練中的應用[J]. 徐國棟,陳思,劉方,龔輝,駱清銘.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3(02)
[8]運動性疲勞動物模型的研究[J]. 鄭瀾,陸愛云. 中國體育科技. 2003(02)
[9]不同強度運動肌氧含量變化特點[J]. 王榮輝,劉桂華,張一民,丁海曙.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1(03)
碩士論文
[1]無氧功率自行車模式訓練對田徑運動員無氧能力及相關指標的影響[D]. 王燕.重慶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467354
【文章來源】:山東體育學院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3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問題的提出
1.2.1 選題依據(jù)
1.2.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 文獻綜述
2.1 文獻檢索的過程
2.2 下體負壓技術的國內外的研究進展
2.3 負壓技術的對骨骼肌的作用機理
2.4 實驗設計
3 研究對象與方法
3.1 研究對象
3.2 測試指標及儀器
3.3 訓練方案
3.4 實驗過程中操作步驟和具體采樣方法
3.5 恢復方式
3.6 肌氧含量測試
3.7 主觀感覺疲勞程度(RPE)、心率測試
3.8 血乳酸、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測試
3.9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4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無氧功率自行車(POWERMAX-V_II)中負荷訓練模式中肌氧變化分析
4.2 心率、血乳酸、主觀感覺疲勞程度變化及相關性分析
4.3 不同方式恢復過程中肌氧含量變化的特征分析
4.4 肌氧含量恢復參數(shù) H、T_R與 R_HbO2各指標變化分析
4.5 血乳酸在疲勞后即刻的峰值(Blamax)、30min 恢復后的即刻濃度(Bla30)以及血乳酸清除速率 RBla等相關指標的變化分析
4.6 不同方式恢復前后及 12h 后的肌酸激酶(CK)變化分析
4.7 尿素氮(BUN)的變化分析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建議
參考文獻
致謝
附件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遞增負荷運動后肌氧含量和血乳酸的恢復研究[J]. 沈友青,徐國棟. 中國體育科技. 2011(05)
[2]用光譜方法檢測肌氧飽和度實現(xiàn)不同人群運動功能的評估[J]. 李岳,齊賀斌,史濟招,騰軼超,丁海曙.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0(02)
[3]高強度訓練對游泳運動員血乳酸及相關指標的影響[J]. 趙歌,章前,許琦,李俊平.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02)
[4]對跆拳道運動員賽前集訓期部分心理疲勞指標的監(jiān)測與分析[J]. 吳春菊,吳家舵.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 2008(02)
[5]組織血氧參數(shù)近紅外無損檢測技術及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J]. 丁海曙,騰軼超.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2007(09)
[6]等速運動過程中肌放電量與肌氧含量的變化特征[J]. 王國祥,黃何平. 體育學刊. 2005(01)
[7]肌氧含量的近紅外無損監(jiān)測及其在賽艇訓練中的應用[J]. 徐國棟,陳思,劉方,龔輝,駱清銘.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3(02)
[8]運動性疲勞動物模型的研究[J]. 鄭瀾,陸愛云. 中國體育科技. 2003(02)
[9]不同強度運動肌氧含量變化特點[J]. 王榮輝,劉桂華,張一民,丁海曙.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1(03)
碩士論文
[1]無氧功率自行車模式訓練對田徑運動員無氧能力及相關指標的影響[D]. 王燕.重慶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4673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346735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