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力仕棒訓練對提高普通高;ㄇ蚶怖膊賹W生核心力量的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1 00:47
【摘要】:花球啦啦操融合爵士和街舞的理念,同時強調(diào)舞蹈編排、實施合適的技巧、視覺效果、創(chuàng)意、步驟以及團隊統(tǒng)一性。全程需要100%使用花球,這種形式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同步和視覺效果、干凈和準確的動作、強大的花球技術、融合了舞蹈元素風格。核心力量作為身體發(fā)力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傳遞力量和完成動作的成功率。手持飛力仕棒進行訓練時,振動破壞了肌肉發(fā)力的平衡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肌肉為了控制身體的平衡,加強肌力的信號會從肌肉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斷傳遞到到大腦。使我們身體的核心肌肉群會做出反映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從而改善軀體的核心部位的力量、穩(wěn)定性和協(xié)調(diào)性。隨著花球啦啦操項目的不斷發(fā)展、啦啦操規(guī)則的不斷更新,對運動員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運動員的核心力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的訓練方法不能完全滿足核心力量發(fā)展的需要。本文通過對飛力仕棒訓練理論與方法進行闡述,將飛力仕棒融入花球啦啦操運動隊訓練中,為改善和提高啦啦操學生的核心力量訓練提供又一渠道。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diào)查法、專家訪談法及教學實驗法等研究方法,對湖南理工學院花球啦啦操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目前普通高校花球啦啦操學生的核心力量訓練總體情況一般,主要存在重視程度不強,訓練手段與方法較單一,訓練負荷不夠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在核心力量訓練上的缺失、訓練效果不好。2、飛力仕棒訓練以“功能性訓練”作為指導理論,該訓練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力量,經(jīng)過12周實驗后,兩組實驗對象實驗前后身體核心部位的穩(wěn)定性、力量素質(zhì)和專項技術指標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3、飛力仕棒訓練能夠明顯提高受試者的核心區(qū)的穩(wěn)定性,五級側(cè)橋測試和八級俯橋測試都具有非常顯著性的提高,對照組也有提高,但是效果沒有飛力仕棒訓練顯著。4、飛力仕棒訓練和常規(guī)的腰腹力量訓練都能夠明顯提高受試者的核心力量。60秒仰臥起坐和60秒俯臥背起在實驗前后都具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5、飛力仕棒訓練有助于受試者的專業(yè)技能的提高,15秒屈體分腿跳有顯著性差異,其中單足轉(zhuǎn)體360°以及側(cè)搬腿平衡控5秒的專項技術水平的實驗前后具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圖文】:
表 1 核心域的肌肉及其起止點肌群肌肉名稱起、止點都在核心(7 對+1)起點在核心(25 對)止點在核心(1 對)盆帶肌(8 對)髂肌、腰大肌、梨狀肌、臀大肌、閉孔內(nèi)肌、閉孔外肌大腿肌(11對)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股二頭肌(長頭)、半腱肌、半膜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背肌(9 對)回旋肌、多裂肌、棘間肌、橫突間肌背闊肌、下后鋸肌、豎脊。 ⒆铋L肌、髂肋肌)腹。5 對)腹內(nèi)斜肌、腹橫肌、腰方肌腹直肌 腹外斜肌膈肌(1 塊) 膈。ㄒ岳栌棵,陳小平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 問題 發(fā)展)
廣州體育學院 2019 屆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516 克,長 153.5 厘米的加強型飛力仕棒,競技學生和力量非常強大的黑色的重 746 克,長 152.5 厘米的體育型飛力仕棒,兒童、老年人使用 472 克,長 118 厘米的兒童型飛力仕棒(見圖 3)。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G837
本文編號:2707120
【圖文】:
表 1 核心域的肌肉及其起止點肌群肌肉名稱起、止點都在核心(7 對+1)起點在核心(25 對)止點在核心(1 對)盆帶肌(8 對)髂肌、腰大肌、梨狀肌、臀大肌、閉孔內(nèi)肌、閉孔外肌大腿肌(11對)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股二頭肌(長頭)、半腱肌、半膜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背肌(9 對)回旋肌、多裂肌、棘間肌、橫突間肌背闊肌、下后鋸肌、豎脊。 ⒆铋L肌、髂肋肌)腹。5 對)腹內(nèi)斜肌、腹橫肌、腰方肌腹直肌 腹外斜肌膈肌(1 塊) 膈。ㄒ岳栌棵,陳小平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 問題 發(fā)展)
廣州體育學院 2019 屆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516 克,長 153.5 厘米的加強型飛力仕棒,競技學生和力量非常強大的黑色的重 746 克,長 152.5 厘米的體育型飛力仕棒,兒童、老年人使用 472 克,長 118 厘米的兒童型飛力仕棒(見圖 3)。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G83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鋒;王曉楠;;8周TRX訓練對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平衡能力的影響[J];搏擊(武術科學);2015年09期
2 何躍春;鄺悅權;張秀麗;;Flexi-bar振動桿功能性練習對體育舞蹈教學效果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5年04期
3 張斌;趙勝國;;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體育舞蹈穩(wěn)定性教學的實證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年10期
4 石玉虎;;核心力量訓練提升女子體操運動員專項素質(zhì)的效果[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5 韓春遠;王衛(wèi)星;;核心力量訓練與測評方法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年01期
6 趙亮;葛春林;陳小平;;高水平沙灘排球運動員核心穩(wěn)定性與最大扣球速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年06期
7 山美娟;;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學的核心力量教法探討[J];考試周刊;2012年29期
8 尹軍;萬智維;;兩種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對腹部肌群肌力變化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1年05期
9 劉斌;徐堅;;核心力量訓練的應用與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鄭楠;王美娟;;武術套路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本文編號:2707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7071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