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團體操的式微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group gymnastics is traced back, and its contemporary declin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style of group gymnastics is reflected in the vagueness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large-scale sports meeting, the lack of inheritance dilemma of the successors, and the shrinkag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oint in the school.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group gymnastics is as follows: speeding up the cultivation of key inheritors; reforming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bearing the host's geo-historical culture; creating visual art wonders 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ng the vocabulary of performance.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890037)
【分類號】:G83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明;對團體操隊形和圖案編排過程中“留白”距離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年07期
2 曹文斌,張?zhí)斐?對中、小型團體操創(chuàng)編的探討[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3 王秀梅;對團體操審美價值的探討[J];浙江體育科學;2000年05期
4 楊明,王承杰;對團體操場地坐標標示方法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2年07期
5 ;團體操[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2年09期
6 張虹;淺談我國團體操發(fā)展的文化淵源及價值意義[J];體育與科學;2003年01期
7 查萍;應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再現團體操設計三維效果之初探[J];體育與科學;2003年02期
8 朱性民;我國團體操理論研究現狀[J];體育與科學;2003年06期
9 劉遠花,周建社;我國團體操理論性研究的現狀與分析[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10 劉靜;我國團體操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體育與科學;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齊芳;王健;王秀平;;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團體操表演立體創(chuàng)編的研究——團體操隊形構圖的技術設想[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楊明;劉伶燕;;團體操隊形變化標示方法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3 丁濤;高芳麗;王忠勇;;論高校團體操表演之美學[A];第十三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團體操成為第五屆省農運會的亮點[N];山西日報;2004年
2 本報駐朝鮮記者 趙嘉鳴;藝術與體育完美結合[N];人民日報;2001年
3 記者 呂s,
本文編號:2526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52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