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jīng)驗到科學:系統(tǒng)科學論視角的體育教學探討
[Abstract]:The theory of system science is a new scientific methodology including information theory, cybernetics and system theory, which contains an important mode of thinking oriented to the optimiz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It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tru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 caused by the transi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 and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empiricism to scientific demonstration. The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can promote the dynamic circulation of multip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onstruc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sheep herding", which is alive and not chaotic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s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reative lear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作者單位】: 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玉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分類號】:G80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熊文;;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jié)構(gòu)體系的考察與再構(gòu)[J];體育科學;2014年11期
2 王琪;黃漢升;;中、美、英三份體育科學權(quán)威綜合期刊的知識圖譜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3 吳謀林;;系統(tǒng)科學理論流變及其在體育領(lǐng)域中的應用管窺[J];貴州體育科技;2011年04期
4 祁國杰;游永豪;溫愛玲;;實驗設計在體育科學中應用的現(xiàn)狀與評價[J];體育科學;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少華;陳超能;;從經(jīng)驗到科學:系統(tǒng)科學論視角的體育教學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年15期
2 焦琳艷;;知識圖譜視角下體育心理學的可視化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年05期
3 楊棟;;我國近十年青少年體質(zhì)健康研究述評[J];山東體育科技;2016年02期
4 熊文;;體育社會科學理論和學科體系構(gòu)建的若干基本問題[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02期
5 何秋鴻;;我國9所體育院校學報所刊論文項群的實證分析——基于CNKI(2005-2014)[J];山東體育科技;2015年06期
6 王瑞芳;;體育漢英雙語語料庫創(chuàng)建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年12期
7 劉璐瑤;彭貽海;;CSSCI體育類學術(shù)期刊內(nèi)容研究文獻綜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年12期
8 李元;王莉;;體育科學學科互動研究:知識受饋、回饋與自饋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9 鄭玉斌;王琪;;國內(nèi)體育職業(yè)教育研究現(xiàn)狀——基于CNKI體育職業(yè)教育主題文獻的關(guān)鍵詞共詞知識圖譜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年S2期
10 祁國杰;;合肥市高中課外體育俱樂部的模式的構(gòu)建與設想[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文;;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定位及與學科判斷的關(guān)聯(lián)[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2 趙魯南;韓春利;孫晉海;于杰;;我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的結(jié)構(gòu)重構(gòu)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3 熊文;;體育社會科學的定位及與相關(guān)概念的關(guān)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07期
4 熊文;葉曉航;;體育社會科學的參照和關(guān)聯(lián):從自然科學到體育自然-人體科學[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5 劉一民;房蕊;;體育學的邏輯起點及其學科體系重建:體育行為觀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6 熊文;黃建偉;;體育社會科學學科納入、分類及結(jié)構(gòu)體系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7 胡春雷;;關(guān)于我國體育學科定位問題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楊文軒;;體育學科體系重新構(gòu)建芻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楊小永;王健;;體育學科體系的分類:宏觀、中觀與微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07期
10 張細謙;;用科學發(fā)展觀審視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J];體育學刊;200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立;體育教學模式群結(jié)構(gòu)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2 毛振明;關(guān)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李樹文;論體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J];吉林教育科學;2000年05期
4 林海鵬;關(guān)于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評論;2000年01期
5 趙士元,丁素琴;中專體育教學的對比實驗研究[J];教育探索;2000年11期
6 賀春翔;試論體育教學中精講的幾個特性[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7 方月勝,馬力,郭偉;素質(zhì)體育教學對學生身體形態(tài)、機能等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8 高學民,侯盛明;體育教學難點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9 梁定邦,王文清,馬成亮,薛孝恩;體育教學中實施健身教育的實驗研究方案(四)[J];體育學刊;2000年02期
10 楊建平,賈麗芹;對我校體育教學改革10年的回顧與發(fā)展[J];體育學刊;200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廖斌;;“嘗試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A];2010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張淑芬;;冰上體育教學提問策略的探討[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3 顧圣益;;對體育教學多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和反饋模型的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4 杜蕓蕓;;多媒體計算機輔助體育教學的幾點思考[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5 彭小偉;;體育教學中層理論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6 方秀寵;孫東輝;盧景波;何偉;句偉;;當前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誤區(qū)及其對策研究[A];第十七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7年
7 李云豪;;淺談體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A];2014年9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8 肖亞玲;田靜;;進一步深化我校航海體育教學改革[A];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9 韓有才;;和諧教育法運用于體育教學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王玫;;學校體育教學與終身體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山東省濟寧市永豐街中心小學 顧東方;體育教學優(yōu)秀課的“十大特征”[N];中國體育報;2007年
2 山東省滕州市南沙河鎮(zhèn)中學 張敏;體育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N];中國體育報;2008年
3 吳紀軍 畢英杰;關(guān)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N];萊蕪日報;2009年
4 泰州市大馮初級中學 沈紅芳;淺析體育教學中“配合意識”的培養(yǎng)[N];江蘇教育報;2013年
5 貴州省興義市第八中學 楊永秀;體育教學中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初探[N];經(jīng)濟信息時報;2014年
6 青化砭中學 劉開鋒;體育教學初探[N];延安日報;2014年
7 漢濱區(qū)瀛湖中學 陳建濤;體育教學中安全事故的預防[N];安康日報;2006年
8 姜堰市白米中學 劉國霞;體育教學中學生交往能力培養(yǎng)初探[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9 周玉莊;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四法[N];中國教師報;2007年
10 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 邵榮;體育教學安全“十要”[N];中國體育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羽;體育教學世界的生命回歸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姜志明;中國體育教學的文化反思[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3 胡永紅;有效體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可興;生成性體育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家起;體育教學的生命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駱秉全;美與和諧[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曲新藝;學校體育教學問題的教育生態(tài)學診斷[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9 楊小明;體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馮紅靜;對美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寶龍;體育教學模式建構(gòu)之理論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軍;甘肅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環(huán)境現(xiàn)狀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3 冷顯志;體育教學原則體系重構(gòu)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興洪;體育教學有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袁若薇;合肥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4年
6 劉曉冬;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對體育教學安全的影響分析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7 蔡冬冬;對閩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xiàn)狀若干問題比較研究[D];集美大學;2015年
8 李雯;成功體育教學模式在高校網(wǎng)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9 周濤;大學生體育教學認知與體育課堂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10 張黔;黔東南州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3577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35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