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型社區(qū)文化建設中體育元素植入的研究
本文選題:新型社區(qū) + 文化建設; 參考:《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摘要】:新型城市社區(qū)建設是我國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體育文化作為新型社區(qū)建設中的一部分,對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從新型社區(qū)文化以及體育元素的概念出發(fā),有助于厘清體育元素與新型社區(qū)文化間的關系,闡明體育元素的重要價值。研究認為:體育元素在新型社區(qū)的主要表現(xiàn)為宣傳、倡導、展示、活動、體驗、學習、警示等形式;新型社區(qū)體育元素具有服務性,同步性、順應性的特點;體育元素具有提高居民身心健康、豐富社區(qū)文化內(nèi)涵、塑造社區(qū)文化品牌以及營造良好社區(qū)環(huán)境的作用。最后,研究提出新型社區(qū)中體育元素植入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多樣化途徑,以期為更好的為新型社區(qū)文化建設提供借鑒。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s a part of new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ports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good value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it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elements and new community culture, and to clarify the important value of sports elements from the concept of new community culture and sports elem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ports elements in the new community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rm of propaganda, advocacy, display, activity, experience, learning, warning and so on, and the new type of community sports elemen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synchronism and compliance. Sports elements have the function of improv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shaping the brand of community culture and creating a good community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s and diversified ways of sports element implantation in new communit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mmunity culture.
【作者單位】: 山東科技大學;北京體育大學;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5BTY068) 山東省藝術(shù)科學重點項目(編號:1607166) 青島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QDSKL160115)
【分類號】:G80-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蘭曉飛;劉敬明;;奧運文化墻扮靚社區(qū)[J];鄉(xiāng)鎮(zhèn)論壇;2008年14期
2 袁秀慧;鐘學思;;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推廣對社區(qū)文化建設的影響[J];市場論壇;2007年01期
3 林建華,郭瓊珠,黃景東;高校體育保健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S1期
4 張益增;對高校體育保健課的探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5 方盡美,陳敬貴;試論開設大學生體育保健課的必要性[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6 劉淑慧,林清;在高校開設體育保健課的嘗試[J];中國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2002年19期
7 張定平;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對策初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8 許洪文;;影響高校開設體育保健課的原因及其對策[J];高校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6年01期
9 王龍;;江蘇省普通高校開設體育保健課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張本春;;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江月蘭;張建雄;張建明;薛玉彪;;增進高校弱勢群體學生身心健康的體育保健課教學實踐研究[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shù)年會體育科學分會場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許志剛;;浙扛省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的現(xiàn)狀分析與展望[A];第十六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6年
3 李娜;吳雪萍;;上海市高校殘疾體弱學生參與體育保健課狀況的調(diào)查[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4 趙勝國;邰崇禧;;城市化質(zhì)量提升中發(fā)展體育消費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5 史青;;基于勝任特征的高校體育教師能力結(jié)構(gòu)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東卷)[C];2012年
6 趙德芳;;我國老年“夕陽體育”現(xiàn)狀分析與建議[A];上海市退休職工管理研究會2008年優(yōu)秀論文選集[C];2008年
7 袁盡州;黃海;劉新民;;我國西部城市居民體育活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黑龍江大學體育教研部 劉剛;構(gòu)建人文化大學體育[N];光明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盧葦;北京居民健身秀才藝[N];中國體育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常凱;我省今年將實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居民健身廣場全覆蓋[N];山西科技報;2014年
4 記者 李虎成邋通訊員 丁 玲;安陽:居民健身花樣翻新[N];河南日報;2007年
5 記者 朱弼瑜;城鄉(xiāng)居民健身活動遍地開花[N];嘉興日報;2008年
6 時報記者 路熙娜;新區(qū)居民健身 有一流場館[N];濱海時報;2014年
7 劉敏;教練深入社區(qū) 指導居民健身[N];中國體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余漢生;澳門地區(qū)大眾體育發(fā)展策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2 葉楠;我國體育市場發(fā)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3 彭慶文;新時期中國大學體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4 張瑞林;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5 付雯雯;中國濰坊市與愛爾蘭科克市大眾體育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6 李豪杰;論體育醫(yī)療服務系統(tǒng)——價值論證與系統(tǒng)建構(gòu)[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7 丁孝民;湖北省農(nóng)村居民健身模型建立及對策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秀紅;對上海市部分高校體育保健課課程建設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2 馬瑞;江蘇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保健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3 廖偉;論體育產(chǎn)業(yè)與健康服務業(yè)的聯(lián)動邏輯與發(fā)展策略[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4 宋星迪;新疆“巴扎”體育元素的調(diào)查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年
5 繆麗丹;中美部分高校休閑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6 袁博;黑龍江省老齡人口體育保健需求特征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年
7 李萍萍;南京大學體育保健課教學的實驗探究[D];南京大學;2014年
8 曹丹丹;長株潭體育城市的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9 屈小佳;河南省高校特殊群體體育課程實施的調(diào)g芯縖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10 薛蓮;蘇州市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提升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17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11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