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訓練后模擬高住低訓對Hbmass的維持效果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原訓練后模擬高住低訓對Hbmass的維持效果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高原訓練 高住低訓 血紅蛋白總量 改良CO重呼吸法
【摘要】:研究目的:探討3周高原訓練后Hbmass的退行性變化規(guī)律,及人工低氧環(huán)境模擬高住低訓對高原訓練后Hbmass的維持效果和可能的生物學機制。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北京體育大學綜合格斗專項男性大學生運動員18名。所有受試者赴云南麗江(海拔2400m)進行為期3周的高原訓練;高原訓練后回到北京,受試者被分為常氧訓練組(LL組,n=9)與高住低訓組(HL組,n=9),其中LL組居住于常氧環(huán)境中,HL組居住于人工低氧環(huán)境中(模擬海拔2800m,每天居住12小時),兩組受試者均在常氧環(huán)境下,由同一教練帶領執(zhí)行相同的訓練計劃,共20天。在高原訓練前1周內(nèi),以及高原訓練后第2、6、9、15、21天用改良CO重呼吸法測試Hbmass,并取靜脈血測試血清EPO、血清鐵蛋白(Fer)、血清觸珠蛋白(Hpt)、血清游離血紅蛋白(FHb)、血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等指標;此外,Hbmass在高原訓練后第12天加測一次。研究結果:高原訓練后所有受試者的平均Hbmass較初始值升高6.0%(p0.01)。LL組:Hbmass在高原訓練后第2、6天顯著升高(p0.01),第9天時迅速下降至并維持在初始水平;rHbmass(Hbmass/體重)表現(xiàn)出相同的變化趨勢;EPO在高原訓練后第2、6天顯著下降(p0.01),而后逐漸恢復至初始水平;Hpt、FHb在組內(nèi)各時間點均未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HL組:Hbmass在高原訓練后第2、6天顯著升高(p0.05),在第9、12天小幅下降但仍高于初始值(p0.05),之后下降至初始水平;rHbmass在高原訓練后各時間點均顯著高于初始水平(p0.05),并維持在較高水平,且整體變化趨勢高于LL組;EPO在高原訓練后第2天顯著下降(p0.05),但在高原訓練后第6天恢復并維持在初始水平,且在高原訓練后第6天顯著高于LL組(p0.05);Hpt、FHb在組內(nèi)、組間各時間點均未出現(xiàn)顯著差異。研究結論:3周高原訓練可顯著提高Hbmass,并在高原訓練后維持1周左右的時間,隨后Hbmass迅速下降,回落到高原訓練前水平;而在高原訓練后進行模擬高住低訓,能夠很好地維持高原訓練獲得的Hbmass,這與模擬高住低訓改變了高原訓練后EPO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使EPO較快地回升至高原訓練前水平密切相關。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80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連世;高原訓練過程中運動員的營養(yǎng)與補充[J];游泳;2000年04期
2 王安利;高原訓練的利與弊①[J];田徑;2001年11期
3 王安利;高原訓練的利與弊②[J];田徑;2001年12期
4 周紹良;對高原訓練的幾點思考[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2年03期
5 劉衛(wèi)華,林建棣;高原訓練研究綜述[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陳彩珍,盧健,文野,徐菊生,柯華,馮曉峰,譚若翔,蘇枝建,王慶聚;國家皮劃艇運動員高原訓練的機能監(jiān)測和評價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7 胡耿丹;高原訓練中若干訓練學問題研究進展和展望[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8 熊正英,張琳,武勝奇;高原訓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機制探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9 張薇,張鴿;淺談模擬高原訓練手段的應用[J];甘肅科技縱橫;2003年06期
10 蔣咸生;高原訓練的生物學效應[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晉;田野;;高原、亞高原訓練對世居亞高原運動員定量負荷運動后血乳酸濃度的影響[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2 馮連世;;高原訓練的實踐與研究[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3 郭健龍;李山;;高原訓練研究方法審視[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4 陳耕;韓佐生;楊新平;韓曉東;王琳;;基于蘭州—榆中梯度環(huán)境的高原訓練實踐研究[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5 謝婉媚;蘇志雄;方曉輝;邱俊廉;;血氧飽和度在高原訓練時的個體差異及其在訓練學上的應用[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6 胡耿丹;;對高原訓練中若干訓練學爭議問題的探析[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7 趙晉;田野;貴州亞高原訓練研究課題組;;高原、亞高原訓練對世居亞高原運動員最大力量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8 徐國琴;林文_";黃森;翁錫全;;不同模擬高原訓練方式對大鼠睪酮水平的影響及機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9 劉剛;李國強;;對中跑運動員高原訓練期間生理生化指標的研究和分析[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10 王世濤;;優(yōu)秀馬拉松運動員高原訓練期間部分生化指標變化規(guī)律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澤;建國際一流高原訓練基地[N];云南政協(xié)報;2008年
2 孟軍;把多巴訓練基地建成國際一流高原訓練基地[N];青海日報;2006年
3 陳們;高原訓練營養(yǎng)與康復國際研討會召開[N];青海日報;2006年
4 曹_g;全國高原訓練工作會議召開[N];中國體育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滕繼濮;怎樣讓高原變成“領獎臺”?[N];科技日報;2008年
6 侯婷婷;高原有優(yōu)勢 訓練是根本[N];云南日報;2008年
7 孟軍;國家高原訓練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多巴基地掛牌[N];青海日報;2008年
8 記者 孟軍;青海尖扎國家水上高原訓練基地建成[N];青海日報;2008年
9 婁瑩;省體科所入選首批“高原訓練重點實驗室”[N];云南日報;2008年
10 婁瑩;云南高原訓練研究碩果累累[N];云南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趙晉;高原、亞高原訓練對世居亞高原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2 王剛;長時間亞高原訓練中男子賽艇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tài)和專項訓練方法監(jiān)控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年
3 宋小波;青少年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應激與適應的觀察[D];北京體育大學;2014年
4 彭朋;EPO在高原訓練中早期下降的機制及對高原訓練效果的預測作用[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強;陜、蒙、甘三省高原訓練基地資源配置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3年
2 宋凱;國家優(yōu)秀男子鐵人三項運動員高原訓練期間身體機能變化特征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3 朱歡;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6周高原訓練期間無創(chuàng)微循環(huán)相關指標變化特點及與其機能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5年
4 陳麒麟;亞高原訓練對安徽省優(yōu)秀男子散打運動員部分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D];安徽師范大學;2015年
5 王云峰;Ala-Gln對高原訓練大鼠骨骼肌蛋白合成的影響及其與mTOR的關系[D];揚州大學;2015年
6 房昶;高原訓練對7-16歲游泳運動員心血管自主神經(jīng)調節(jié)功能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5年
7 童博;哈爾濱游泳集訓隊少年組運動員高原訓練前后生理指標和訓練效果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8 葛曉川;高原訓練后模擬高住低訓對Hbmass的維持效果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年
9 于加倍;高原訓練后模擬高住低訓對運動員血液流變性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6年
10 盛建國;關于建立甘肅榆中高原訓練基地的可行性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2360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123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