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務性談成人教育的改革
[Abstract]:Service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adult education. The basic task of adult education is to serve adult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the importance of reforming adult education is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itself,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itself.
【作者單位】: 廣東工業(yè)大學
【分類號】:G7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何賢娟;整合全人教育理念 構建成人和諧人格——對成人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5年05期
2 羅文偉;我國成人教育終身化發(fā)展的問題分析及策略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3 李志遠;論21世紀我國成人教育的戰(zhàn)略定位[J];中國成人教育;2004年03期
4 潘涌;論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浙江學刊;199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司成勇,王萍;全面發(fā)展教育之我見[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2 強欣;樊春光;;評析當代中國教育經濟主義思潮[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4年12期
3 彭鳳萍;;淺析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師繼續(xù)教育的發(fā)展取向[J];繼續(xù)教育;2009年06期
4 李秋娟;;試論終身教育思想關照下成人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5 高蘭英,孔祥民;如何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年02期
6 龔建金;;閩北成人教育發(fā)展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平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7 袁東敏;;西方國家終身教育實踐經驗對我國成人教育終身化發(fā)展的啟示[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劉任豐;張方政;;基礎教育與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思考[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9 李海蓮;陳小蘭;;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遠程教育通識課程改革[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10 陳小蘭;李海蓮;;我國遠程學歷教育課程體系現狀調研及分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東海;全人教育思潮與高等教育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賀燕琴;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發(fā)展性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小紅;“主體教育實驗研究”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3 董昕;論教育善的實現[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俞紅;大學生人格發(fā)展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5 陳澤;論和諧社會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特征[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6 徐淑猛;小原國芳“全人教育”思想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汝倫;;教育的命運[J];讀書;1993年10期
2 劉萍;成人高校教師繼續(xù)教育的途徑和模式探析[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賴明德;全人教育的探討和落實[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劉新平;終身教育的前景與成人教育的發(fā)展[J];湖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3期
5 姚邦松,莫利拉;發(fā)展成人教育的思路與對策初探[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6 張素玲;終身教育背景下的教師進修[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7 王少華;論人格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2年12期
8 高志敏;“成人教育”概念辨析[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0年01期
9 胡瀟;論全人教育[J];廣東農工商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艷俠;檔案專業(yè)人員素質淺談[J];克山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2 本刊編輯部;加速統(tǒng)計信息產業(yè)化進程[J];統(tǒng)計與決策;1992年01期
3 黃麗娟;充分認識圖書館的學術性 開拓服務工作新天地[J];常州工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4 楊一虹;論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員角色的雙重性[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3期
5 龔維玲;試析明代廣西的社會經濟及發(fā)展狀況[J];學術論壇;1992年06期
6 姜月榮,韋可包;論圖書館事業(yè)的服務性、學術性、產業(yè)性[J];社會科學家;2001年03期
7 王大元,龔占德;早間電視熒屏的新亮點——談服務性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魅力[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8 陳云卿;社會經濟研究[J];管理科學文摘;1999年09期
9 佘明;建立和發(fā)展醫(yī)學系統(tǒng)工程的設想[J];系統(tǒng)工程;1984年01期
10 譚明華;重視稅收在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J];學術論壇;198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旭東;;人才是社會經濟向前發(fā)展的真正動力[A];新世紀人才戰(zhàn)略研究——黑龍江省人才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2 楊柳;陳雯雯;史洪芳;孫然好;;溫榆河流域水環(huán)境脅迫的社會經濟概化因子定量研究[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ǘC];2010年
3 葛可佑;;營養(yǎng)、健康與社會經濟[A];首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營養(yǎng)保健食品產業(yè)發(fā)展走勢大型報告會會刊[C];2002年
4 陳志耕;孫廣義;;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社會經濟實證分析[A];黑龍江省生產力學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5 吳建玲;安凱;梁軍;;基于元數據的社會經濟GIS設計與實現[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鐘全林;;森林旅游區(qū)對周邊社區(qū)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A];2004·中國·武漢生態(tài)旅游論壇論文集[C];2004年
7 馬淑玲;王林香;張麗娟;姬鴻麗;雪原;;氣象災害對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探討[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周麗;;城建檔案社會服務性功能促進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A];新時期檔案工作論文集[C];2005年
9 沙鵬程;蕭希洵;;當代回商的歷史使命與責任[A];中國回商文化(第一輯)[C];2008年
10 吳小鋼;蔣紹忠;;從社會經濟文化現狀看投資體制的改革[A];企業(yè)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公安微博所占比例最高 服務性最強[N];人民公安報;2011年
2 錢夙偉;服務性執(zhí)法透著民生情懷[N];湖北日報;2011年
3 伍軍 永州市副廳級干部、江永縣委書記;加強黨的建設 推動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N];永州日報;2010年
4 廈門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陳宣明 廈門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張曉翠;社會經濟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矛盾如何平衡?[N];中國環(huán)境報;2010年
5 記者曾屹崧 通訊員農紹海;發(fā)揮媒體作用 為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N];廣西法治日報;2011年
6 趙海均;社會經濟的“可控”與“失控”[N];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
7 記者 周榮華 見習記者 劉子川;市文體新局實施服務性管理[N];咸寧日報;2010年
8 通訊員 任麗瑛;岳普湖縣 確保社會經濟平穩(wěn)運行[N];喀什日報(漢);2009年
9 記者 偠思;助推我市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N];自貢日報;2009年
10 特約記者 劉彥平 通訊員 陳程;去年服務性收入同比增長145%[N];中山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明皓;城市交通擁堵的社會經濟影響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2 邵俊杰;貨物運輸通道的演變及實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3 李惠民;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qū)社會經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5 高志超;明清時期伶仃洋區(qū)域海洋社會經濟變遷[D];暨南大學;2008年
6 張文亞;清代伊犁社會經濟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谷保靜;人類—自然耦合系統(tǒng)氮循環(huán)研究—中國案例[D];浙江大學;2011年
8 劉慧俠;健康不平等:走向可持續(xù)、和諧增長的羈絆[D];西北大學;2006年
9 靳方華;馬克思社會經濟形態(tài)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銀珩;韓國人口結構變化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友誼;川江航運與該流域社會經濟的演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2 鄒方幸;由“義集”而“自開商埠”[D];廈門大學;2007年
3 盧卉;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婦女[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代s檛,
本文編號:23901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239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