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話語研究的反思與展望——基于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的視角
本文選題:課堂話語研究 切入點:布迪厄 出處:《當代教育科學》2013年2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通過一系列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著作,建構了以"場域"、"慣習"和"資本"等術語為核心概念的社會實踐理論。雖然語言與話語并不是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的核心概念,但該理論仍然保持了對語言與話語的敏感和關注。布迪厄以權力的視角,把語言視為一種文化資本;以關系的視角,把話語實踐視為關系的建構。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與課堂話語分析存在許多契合之處,他對語言與話語的理論分析和相關實證研究對課堂話語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Abstract]:The French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wrote a series of books on philosoph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 with the terms "field", "habit" and "capital" as the core concepts, although language and discourse are not the core concepts of Bourdieu's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 But the theory still maintains the sensitivity and concern to language and discourse. Bourdieu regards language as a kind of cultural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Bourdieu regards language as a kind of cultural capital. Bourdieu's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 and 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 agree with each other. Hi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discourse and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have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discourse research.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分類號】:G6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羚;;專家與非專家教師課堂教學差異之比較——課堂教學的話語分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志華;謝雪嬌;;唐卡符號在社會變遷中的建構與解讀——以德格八邦噶瑪噶孜唐卡畫的田野調查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1期
2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關系的重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梁占歌;張振華;;建構主義思想對體育教育的啟示[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方體躍;;淺談教師的職業(yè)倦怠[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5 吳克領;;新農村集貿市場化緩慢的原因探析——基于淮安市W村的社會學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8期
6 馮智明;;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7 陳治強;李艷軍;賈西棟;;安康市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現(xiàn)狀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黃劍;;自我的建構與認同——以林媽殘疾身體為社會文本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期
9 鐘華;;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下教師個體話語空間的培植[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苑國華;;論布迪厄的社會語言學——“語言交換的經(jīng)濟”理論[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曾曉東;;“擇!毙袨榕c義務教育公共利益空間的“重構”[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張朝珍;;論教師教學決策思想的歷史嬗變及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陳德敏;杜輝;;環(huán)境法范式變革的哲學思辨——從認識論邁向實踐論[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4 劉春花;;教師文化:教師專業(yè)成長之應有視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蔡彬;;基于師范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高職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A];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6 劉松;劉中發(fā);;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探究[A];第八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強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執(zhí)行[C];2012年
7 廖廷田;;農村高中教師壓力源分析及干預策略研究[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優(yōu)秀課題成果論壇論文集[C];2012年
8 劉中發(fā);劉松;;論刑事訴訟法修改與檢察執(zhí)法理念的發(fā)展[A];第九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其他[C];2013年
9 劉彤;;實踐過程中的理想——“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當代景觀[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鄭爽;我國教師教育者開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曉;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學;2011年
9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方菲;倫理視閾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賈盈楠;小學男教師職業(yè)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師實踐性知識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莉;教師職業(yè)自我意識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何淼;思想政治新課程與思想政治教師的繼續(xù)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學明;預備數(shù)學教師與在職數(shù)學教師關于概率學科知識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同;從布迪厄的慣習、場域理論看網(wǎng)絡論壇中網(wǎng)民話語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賴麗君;小學教師專業(yè)身份認同的現(xiàn)狀及其自我建構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慶敖;對話性高中歷史課堂構建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毓信;語言與數(shù)學教育[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04年03期
2 連榕;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征的比較[J];心理學報;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韶榮;;高校實踐教學體系:“雙循環(huán)”支持模型構建——基于布迪厄實踐理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年05期
2 羅金彪;;布迪厄的高等教育觀哲學分析——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2期
3 唐瓊一;;布迪厄高等教育公平觀探析——《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解讀[J];高教探索;2007年03期
4 黃海剛;;布迪厄文化權力理論下的高等教育公平[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5 趙科;張海清;;對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解讀[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7期
6 宮留記;;論布迪厄的高等教育理論[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8年04期
7 宮留記;;高等教育:社會再生產(chǎn)的工具——布迪厄對法國當代教育制度的批判[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8 曾東霞;;慣習與場域: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因素——以中南大學為例的實證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李曼;;基于場域理論的高校三維權力結構分析[J];教學研究;2008年03期
10 唐瓊一;方虹;;布迪厄高等教育思想述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王東杰;大學老師比中小學老師差在哪[N];南方周末;2008年
2 本報記者華偉;再論北大改革:一次歷史性跨越[N];解放日報;2003年
3 王石川;大學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立科;英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2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崔東植;城鄉(xiāng)高中學生家庭背景與大學專業(yè)選擇意向關系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陶;基于場域理論的高校教師激勵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2 程新奎;經(jīng)濟弱勢群體的生存境遇[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景婷;階層資本對子代高等教育獲得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4 王芳;教師教育政策文本的實踐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馮瑩;技術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企業(yè)博士后工作站的功能定位[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6 張翠平;“考證熱”對大學生就業(yè)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7 王晉;弱勢群體子女在高校的成長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躍忠;布爾迪厄高等教育社會學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9 劉芳;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資本與就業(yè)選擇[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謝昭煌;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D];廈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723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7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