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評估中的社會參與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 教育評估 社會參與 機制創(chuàng)新 出處:《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與私益性決定了高等教育評估必然是政府與社會共同參與的行為。目前社會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機制出現(xiàn)梗阻現(xiàn)象,評估項目的形成是以行政力量主導,社會力量被排斥;評估機構的運行依附于政府,脫離于社會;評估指標的編制過于迎合行政管理需求而過濾了社會需求;對評估結果進行限制與隱匿,使社會喪失知情權。"全能政府"的管理理念、"官本位"文化的浸染以及社會評估機構自身的不足而引起的功能性缺位等因素是造成社會參與機制梗阻的重要原因。我們需要通過理順社會力量的導入機制、創(chuàng)新社會評估機構的培育機制以及建立社會參與高校評估的篩選機制等方式來提升社會參與高校評估的效果。
[Abstract]:The commonweal and private n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ust b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obstructed,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evaluation project is dominated by administrative power. Social forces are excluded; the operation of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is dependent on the government and divorced from society; the compila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is too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filters the social need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restricted and hidde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obstruction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re the loss of the social right to know,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all-powerful government", the immersion of "official standard" culture and the functional absence caused by the insufficiency of soci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We need to straighten out the mechanism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power, Innovating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and establishing the screening mechanism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evalu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evaluation.
【作者單位】: 南京郵電大學;
【基金】:南京郵電大學2011年教改重點項目(JG02811JX20)
【分類號】:G64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程星;魏署光;;市場競爭中的高校評估及其范式的更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2 吳文平;;公共治理視域中的西部農(nóng)村公共文化發(fā)展機制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3 李華玲;李峻;;論高校教學評估的“意義建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4 駢茂林;;教育評估中介組織發(fā)展若干問題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鄒永松;陳金江;;問責制與大學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2年04期
2 周湘林;;高校社會問責:研究進展與概念建構[J];大學教育科學;2009年04期
3 賈新明;;高校軟環(huán)境的評價量表設計——基于學生感知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杜瑛;我國高等教育評價的范式轉換及其協(xié)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湘林;中國高校問責制度重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阮艷平;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公立高校經(jīng)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林欣欣;非政府組織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的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3 宋紅娟;中美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何云輝;;生命哲學視角的本土高等教育觀——對張楚廷教授《高等教育哲學》的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林朝霞;楊春時;;中國科學思潮的失真——重評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科學思潮[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吳理財;;農(nóng)村公共文化日漸式微[J];人民論壇;2006年1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曉艷;我國西部農(nóng)村公共文化內生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苗天慧;包惠珍;;論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fā)中的功能定位和機制創(chuàng)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2 孔祥沛;;構建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體制應處理的幾個關系——我國高等教育評估20年回顧與思考[J];評價與管理;2005年04期
3 吳學兵;吳海云;;個性教育:當代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價值意蘊[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10期
4 平古;;全國教育評估機構第六次協(xié)作會議暨高等教育質量評估論壇在大連舉行[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7年01期
5 鄭赤建;;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06年05期
6 徐文;李東陽;;公平視角下研究生資助機制創(chuàng)新探析[J];武漢商業(yè)服務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李延保;在全國教育評估機構第四次協(xié)作會議上的講話(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5年02期
8 肖莉萍;;英法高等教育評估機構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以英國QAA的和法國的CNE為例[J];教書育人;2006年35期
9 徐鵬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創(chuàng)新[J];經(jīng)濟導刊;2010年09期
10 李毅;;地方院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機制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雙群;王英;;加強專業(yè)和學科建設 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A];中國農(nóng)學會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四屆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王雪竹;;高校學生社區(qū)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淺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3 楊秀芹;;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的過程與實質[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吳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國高等教育融資的思考[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黃玲毅;;淺談高校雙語教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煜;葉祥鳳;;高等學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討[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5年
7 但昭彬;;簡析中央蘇區(qū)高等教育的辦學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1)——中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高松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法治化:路徑、原則與經(jīng)驗[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李冰;;對當前新西蘭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從審查制向評價制改革的研究與思考[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王雪竹;李炎鋒;;淺論全方位開展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工作[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海志;中國知識產(chǎn)權高等教育,更待山花爛漫時[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李們;松綁國有大學 財務自主助推產(chǎn)學研一體[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3 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曲秉春 金喜在;擇業(yè)能力培養(yǎng)需要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9年
4 北師大珠海分!爸楹8叩冉逃母锾貏e試驗區(qū)”課題組 于風政;在珠海設高教特別試驗區(qū)謀廣東高教新的重大突破[N];珠海特區(qū)報;2009年
5 孟麗娟;高等教育:我們拿什么和歐美PK[N];科技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王軻真 馮慶 劉秋偉;澳門與橫琴校園將由隧道連接[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7 記者 董超文 通訊員 虞海霞;河套地區(qū)將主要發(fā)展高等教育[N];深圳商報;2010年
8 記者 羅霞;我省與東南亞國家高等教育合作多領域拓展[N];云南日報;2011年
9 記者 劉宏;我省高等教育突飛猛進[N];江西日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 丁光清;蔡敬民:質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線[N];安徽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兆宇;19世紀英格蘭高等教育轉型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張繼林;共軛動力系統(tǒng)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專業(yè)結構管理中的應用[D];天津大學;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與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4 崔愛林;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5 盧晶;專業(yè)認證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6 朱迎春;區(qū)域“高等教育——經(jīng)濟”系統(tǒng)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7 何振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化發(fā)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學;2008年
8 吳越;中國高校聯(lián)盟運行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謝俊;大學的學術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孟麗菊;基于生態(tài)位理論的大學—政府—市場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董有志;對高等院校評價認證機構的認可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姜婷婷;我國女性高等教育機會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
4 衛(wèi)婷婷;我國中央政府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財政責任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年
5 譚曉玲;近十年我國農(nóng)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問題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6 于海曼;大眾化進程中的高等教育學費制度改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勞麗靜;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9 劉戀;哈珀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初探[D];河北大學;2011年
10 董新美;擴招以來高等教育政府間財政責任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400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4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