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競爭與合作教育
[Abstract]: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n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reflect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goals, correct the confus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modern schools must carry ou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oncep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dvocate competitive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and clarify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n this basis, the concept, necessary preparation and main way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are expounded in detail.
【作者單位】:
【基金】: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青年專項課題《高效率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C-a/2006/01/022)
【分類號】:G42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明星;論職業(yè)教育的出發(fā)點問題——兼評職業(yè)教育的三種基本理念[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年25期
2 江雁飛 ,陸廣泉 ,孟慶保;淺探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保障被害人權益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3 季學好;;論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陳劍梅;淺談兒童性別角色雙性化教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5 李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途徑—對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6年05期
6 張傳文,張紅;試論道德與法律的矛盾運動——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分析對象[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邱扶東,王書會;自我及其相關概念的心理學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8 楊飛;“利他行為”新解[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文豐安;;論改革戶籍制度是解決三農(nóng)問題的關鍵[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21期
10 汪永華;學校體育文化解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心華;;思想上高度解放,學術上實事求是——高放先生對“同時勝利”和“一國勝利”問題的研究述評[A];高放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蒲國良;;關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高放;;蘇共怎樣取得而又喪失執(zhí)政的合法性[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4 葉險明;;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和諧”的幾點思考——兼論矛盾與和諧辯證法的限定問題[A];和諧 創(chuàng)新 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5 劉俊男;;國家起源的理論問題及中國個案分析[A];炎帝 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田鵬穎;;21世紀:社會技術的世紀——為后“弗蘭西斯 培根計劃”時代而計劃[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田鵬穎;;馬克思和康德“兩種實踐”觀的本體論隱喻——試從社會技術哲學視角看[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8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9 于春玲;盧立峰;;和諧社會生態(tài)價值觀的哲學反思——兼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tài)價值觀及其啟示[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10 鐘瑛;;試論鄧小平利用外資思想及其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利用外資實踐的指導意義[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龍;金融國際化效應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帕哈爾丁 伊沙米丁;維吾爾傳統(tǒng)工藝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1年
3 申建中;民事再審程序改造及再審之訴建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吳建華;明代官冗與官缺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5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馮顏利;論全球發(fā)展的公正性[D];蘇州大學;2002年
7 方可;探索北京舊城居住區(qū)有機更新的適宜途徑[D];清華大學;2000年
8 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呂耀明;中國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廈門大學;2002年
10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鴻飛;恩格斯晚年法哲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2 張科;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張雯雯;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孟燕燕;論基于網(wǎng)絡文化背景的教師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8年
5 趙瀾波;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丁立棟;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下的經(jīng)濟形態(tài)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00年
7 王曉林;我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建設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8 何冰艷;交際策略與第二語言習得[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9 胡林英;論生活與德育目的[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10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善廣;努力按照教育規(guī)律辦學——蒹論學校教育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Z1期
2 張同善;學校教育應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 湯善讓;我校恢復教育系 今年開始招生[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4 鏡庭;拉丁美洲的非正規(guī)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80年06期
5 李清悚 ,顧呈璋;師范教育應當受到重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6 陳育辛;要探索培養(yǎng)人才的奧秘[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7 金忠明;論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一體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8 唐龍圭 ,沙裕忠;從實用教育到職業(yè)教育——評黃炎培職業(yè)教育思想[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9 朱鶴年;學生年齡特征與教育[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10 陳日曜;“機制”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問題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建國;趙惠君;;21世紀水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A];中國水利學會一九九九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2 秦自強;;建教合作開發(fā)照明燈具之探討[A];海峽兩岸第五屆照明科技與營銷研討會專題報告文集[C];1998年
3 徐晗星;;中國歷史上儒商精神的現(xiàn)代價值[A];新世紀 新思考[C];1999年
4 耿培炳;;碘缺乏地區(qū)學校教育改革芻議[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5 王國力;;建立師生間和諧同情關系[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6 張捷夫;;清代山西的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A];三晉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1994年
7 李光景;;教育和生產(chǎn)攜手 知識與能力共進——屯留縣東古村“整體教育”模式探索[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nóng)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8 ;小學校能辦大事情——臨縣寨上村小學科教興村紀實[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nóng)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9 朱新義;;深化教學改革 推進素質教育[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10 趙潔;梁果林;;開展素質教育 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俊鳳 記者 朱謙;“教學開放日”家長進課堂[N];中國婦女報;2000年
2 夏元莉;構筑開放式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姜興元;寒亭一中構筑立體德育網(wǎng)[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趙正元;京城家庭教育大變陣[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記者 劉玉;遼寧首屆高職畢業(yè)生“走俏”[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嚴明貴;新世紀科學該做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張學廣 西安郵電學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學博士;廣告文化與教育責任[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本報特約評論員;建立學校普及普通話的保障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關穎 高德勝 李海霞 趙忠心;是餡餅,,還是陷阱?[N];中國教育報;2000年
10 劉建霞(作者單位:北京聯(lián)合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校外教育管理的問題與對策[N];中國教育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旭東;現(xiàn)代課程的價值取向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0年
2 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3 何齊宗;走向審美人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有升;被規(guī)限的“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紀明澤;學校:弘揚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家園[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夏惠賢;多元智力理論與個性化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朱曉宏;學校對學生道德成長影響之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麗霞;近代體育教育中學校體操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陳輝梅;論班主任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茅銳;我國中小學未成年學生受傷害事故與教育預防的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4 張旭;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黎靜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彝ズ献鹘逃J健盵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6 羅少功;我國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理論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7 張小紅;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8 侯峰;傳播與交融[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黃祖明;素質教育的視角:校內考試改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1年
10 張旺;“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3256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32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