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學校教育
本文選題:美國傳教士 + 學校教育。 參考:《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摘要】:近代美國來華傳教士在中國積極從事教育活動,他們開辦的教會學校把歐美先進的教育體制輸入中國,其先進的辦學方式、嶄新的課程設(shè)置、高效率的管理機制,沖擊了衰朽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制度,充分顯示出先進文明的魅力。教會學校實際成為中國近代化學校教育的模版,并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批近代新型的知識分子,美國傳教士對中國學校教育近代化的貢獻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Abstract]:America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in modern times to actively engag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ir missionary schools imported the advanced educational system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o China. Their advanced ways of running schools,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highly effici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It impacts the decaying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shows the charm of advanced civilization. The church school has actually become the template of Chinese modern schoo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for China. The contribution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fully affirmed.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G5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崔運武;近代中國教會女子教育淺析[J];史學月刊;198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德俠;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近代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張衛(wèi)波;王瑞;;民初孔教運動興衰的歷史考察[J];船山學刊;2006年01期
3 陳清輝;;論福建船政學堂與福建教育的近代化[J];福州黨校學報;2006年02期
4 閆明恕,劉昌玉;對清末進士出身的探討——以科舉制廢除后(1905.9.2-1912.2.12)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聶好春;;中國近代教育督導發(fā)源探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葉瑞昕;變法不變心:清末“新政”得失新透視[J];河北學刊;2002年02期
7 王冬凌;科學教育在我國近代新式學堂的最早發(fā)端辨析[J];教育科學;2003年05期
8 孫杰;;論“新民”與近代教育——梁啟超新民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03期
9 那世平;明清漢譯科學圖書與近代中國[J];圖書館學刊;2002年03期
10 王華倬;我國近代學制建立前體育課程發(fā)展概況——兼論中國近代體育課程的淵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雷東霞;;從教育人類學的文化傳承視角看當代普通高校民族音樂鑒賞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鄧城鋒;香港學制演變:文化角度的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王劍波;跨國高等教育理論與中國的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靖;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6 劉毅瑋;西方心理學的傳入與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科的發(fā)展[D];河北大學;2006年
7 吳玉倫;清末實業(yè)教育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君輝;中國教授委員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王洪瑞;清代河南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時空差異與成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素青;美國傳教士與中國女子教育[D];暨南大學;2000年
2 陳興德;近代教育家吳汝綸教育思想及實踐活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彭江;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歷程中的科學與人文之爭[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陳亞玲;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狀[D];湘潭大學;2002年
5 李興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廣東教會中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余元啟;民國時期政府利用社會力量辦學評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7 趙捧蓮;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胡晶君;國立中山大學學校管理探析(1924-1931)[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朱海龍;張之洞與癸卯學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劉秀英;“庚款留美”與中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善廣;努力按照教育規(guī)律辦學——蒹論學校教育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Z1期
2 張同善;學校教育應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 湯善讓;我;謴徒逃 今年開始招生[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4 鏡庭;拉丁美洲的非正規(guī)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80年06期
5 李清悚 ,顧呈璋;師范教育應當受到重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6 陳育辛;要探索培養(yǎng)人才的奧秘[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7 金忠明;論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一體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8 唐龍圭 ,沙裕忠;從實用教育到職業(yè)教育——評黃炎培職業(yè)教育思想[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9 朱鶴年;學生年齡特征與教育[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10 廉立之 ,王守中;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新教)對近代山東的侵略[J];齊魯學刊;198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建國;趙惠君;;21世紀水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A];中國水利學會一九九九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2 秦自強;;建教合作開發(fā)照明燈具之探討[A];海峽兩岸第五屆照明科技與營銷研討會專題報告文集[C];1998年
3 徐晗星;;中國歷史上儒商精神的現(xiàn)代價值[A];新世紀 新思考[C];1999年
4 耿培炳;;碘缺乏地區(qū)學校教育改革芻議[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shù)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5 王國力;;建立師生間和諧同情關(guān)系[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6 張捷夫;;清代山西的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A];三晉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1994年
7 李光景;;教育和生產(chǎn)攜手 知識與能力共進——屯留縣東古村“整體教育”模式探索[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nóng)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8 ;小學校能辦大事情——臨縣寨上村小學科教興村紀實[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nóng)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9 朱新義;;深化教學改革 推進素質(zhì)教育[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10 趙潔;梁果林;;開展素質(zhì)教育 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俊鳳 記者 朱謙;“教學開放日”家長進課堂[N];中國婦女報;2000年
2 夏元莉;構(gòu)筑開放式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姜興元;寒亭一中構(gòu)筑立體德育網(wǎng)[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趙正元;京城家庭教育大變陣[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記者 劉玉;遼寧首屆高職畢業(yè)生“走俏”[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嚴明貴;新世紀科學該做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張學廣 西安郵電學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學博士;廣告文化與教育責任[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本報特約評論員;建立學校普及普通話的保障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關(guān)穎 高德勝 李海霞 趙忠心;是餡餅,還是陷阱?[N];中國教育報;2000年
10 劉建霞(作者單位:北京聯(lián)合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校外教育管理的問題與對策[N];中國教育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旭東;現(xiàn)代課程的價值取向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0年
2 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3 何齊宗;走向?qū)徝廊烁馵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有升;被規(guī)限的“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紀明澤;學校:弘揚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家園[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夏惠賢;多元智力理論與個性化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家成;關(guān)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朱曉宏;學校對學生道德成長影響之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素青;美國傳教士與中國女子教育[D];暨南大學;2000年
2 潘麗霞;近代體育教育中學校體操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陳輝梅;論班主任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茅銳;我國中小學未成年學生受傷害事故與教育預防的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5 張旭;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6 黎靜文;構(gòu)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彝ズ献鹘逃J健盵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7 羅少功;我國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理論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8 張小紅;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9 侯峰;傳播與交融[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黃祖明;素質(zhì)教育的視角:校內(nèi)考試改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0347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03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