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倦怠與人格特征關系
本文選題:工作倦怠 + 中式工作倦怠量表 ; 參考:《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7年05期
【摘要】:目的了解教師工作倦怠水平現狀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為制定教師工作倦怠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簡式艾森克人格問卷和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對350名教師進行測試。結果教師輕度工作倦怠的檢出率為38.6%,中度工作倦怠的檢出率為19.7%,重度工作倦怠的檢出率為4.3%;精神質對人格解體有顯著的預測作用(P0.01),內外向對耗竭(P0.05)、人格解體(P0.01)和成就感降低(P0.01)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神經質對耗竭(P0.01)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心理控制源對耗竭(P0.01)和人格解體(P0.05)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結論應當重視教師的工作倦怠問題,并充分考慮人格特征對其工作倦怠的影響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job burnout leve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formulat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teachers' job burnout. Methods 350 teachers were tested with Chinese Job Burnout scale, simpl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Results the detectable rate of mild job burnout, moderate job burnout and severe job burnout were 38.6, 19.7and 4.3.The mental quality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depersonalization (P0.01a, P 0.05, P 0.05, P 0.01). Both of them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achievement reduction (P 0.01). Neuroticism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exhaustion (P 0.01), and locus of control (locus of control) on exhaustion (P 0.01) and depersonalization (P 0.05).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job burnou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teachers' job burnou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心理學系 河南大學心理學系
【基金】: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05-JH-037)
【分類號】:G4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永鑫,張闊,趙國祥;教師工作倦怠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3期
2 李永鑫,吳明證;工作倦怠的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5年02期
3 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張莘;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修訂[J];心理學報;2000年03期
4 李永鑫;張闊;趙國祥;;工作倦怠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心理學探新;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競艷;;國內關于大學生適應性的研究進展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2 李靜;史慧穎;夏凌翔;譚浩;姚志會;;成渝農民工工作倦怠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3期
3 黃微;周玉華;;“差異教學法”在金工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4 林寧波;邢穎;;河南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現狀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7年01期
5 王登峰,崔紅;中西方人格結構的理論和實證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鄭滿利;;教師工作倦怠問題原因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12期
7 裴利芳;王燕妮;;工作倦怠的因素分析與研究發(fā)展述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安芹;中國文化下外向性的基本內涵與量表的編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普靜,李林英;理工科大學生人格特征與防御機制的相關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尹向陽;盛峰;;山東省大學生男子籃球運動員EPQ調查與分析[J];濱州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登峰;崔紅;朱榮春;;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EPQ-RS)測量的是什么[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薛祖梅;殷小川;向艷;;競技體育教練員職業(yè)倦怠量表編制的初步構想[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唐芳;朱燕波;;基于505例大學生人群中醫(yī)體質類型的人格心理特征研究[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八屆中醫(yī)體質研討會暨中醫(yī)健康狀態(tài)認知與體質辨識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初玉霞;任務特點、認知風格對情緒與創(chuàng)造表現關系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雷鳴;PTSD大學生的認知情緒特征與心理復原[D];西南大學;2011年
3 鄧睿;我國中學教師職業(yè)成就感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潘偉穎;房地產企業(yè)員工工作倦怠相關因素和干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宜民;城市公立醫(yī)療機構醫(yī)生工作滿意度、職業(yè)倦怠與離職意向關系的模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王曉萍;婚前輔導及其有效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云波;青年軍人心理應激及其管理干預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1年
8 石蕾;知識型員工職業(yè)倦怠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9 姚文;虹口區(qū)交通事故流行狀況、疾病負擔及駕駛員人格傾向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寸曉剛;中國人職業(yè)個性測量工具(CVPS)的建構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萍;醫(yī)學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李紅梅;菏澤市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從業(yè)狀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左連躍;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專業(yè)承諾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陳航;導游員工作倦怠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戴喜梅;高校檔案管理人員職業(yè)倦怠與成就動機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魏紅;80后大學畢業(yè)生工作倦怠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7 王玲;影響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質量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預的研究[D];濰坊醫(yī)學院;2009年
8 劉蓬蓬;知識型員工工作壓力和工作倦怠關系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9 張慧媛;失眠癥中醫(yī)證候與個性特征及心理狀態(tài)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高U,
本文編號:20293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02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