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的對接
本文選題:民俗文化 + 隱性課程; 參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摘要】:民俗文化的理論意蘊伴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進行革命性變異和傳承。這與社會、學校教育起著潛移默化作用的“隱性課程”是相通的。我國民俗學者對民俗文化理念探討互為啟發(fā)或不約而同的視點,給社會和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研究拓開了兩相溝通的渠道。教師教學信息傳播方式、隱性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與課程模塊的交叉完成教師所應當遵循的民俗。民俗文化的隱喻意義與隱性課程的隱喻意義形成民間的教育文化對學校課程多元的隱性化滲透。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theory of folklore culture is changing and inheriting. This and society, school education plays a subtle role in the "recessive curriculum" is linked. Chinese folklore scholars have opened up two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in society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 ways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values of emotional attitud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he process and method and the curriculum modules of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folklore.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folklore culture and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form the occult infiltration of folk education culture to school curriculum.
【作者單位】: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
【分類號】:K890;G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與功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唐悅,胡愛;教學中的隱性知識:民間教育學與教師教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年11期
2 龍承建;論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教育民俗的傳承[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易東平;救人救己與害人害己[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申衛(wèi)革;后現(xiàn)代知識型觀照下教育學知識的實踐轉(zhuǎn)向[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迎春;教育習俗視野下對課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2 陳艷;從習俗的角度審視學校道德教育[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姚曉蘭;民族雜居區(qū)教育的民族性與地域性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4 王亞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學意蘊[D];河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古城·動向[J];建筑與文化;2011年06期
2 張勃;;存異: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功能與意義[J];綠葉;2011年07期
3 張廣瑞;;勿把活民俗變成死文化[J];國學;2011年08期
4 ;“漁休節(jié)”唱響臺灣民俗旅游文化[J];臺州市人民政府公報;2011年07期
5 武亮靚;;嘉興端午 中國味道——寫在2011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jié)舉行之際[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6 吳先;;萬人同跳團結(jié)舞共慶建黨90年 阿勒泰舉辦首屆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J];新疆畫報;2011年06期
7 陳甸;;美在民間——中國民間剪紙與民俗文化初探[J];大眾文藝;2011年11期
8 馬素芳;;淺議民俗博物館在我國的發(fā)展[J];絲綢之路;2011年14期
9 楊國姣;劉瀟;于風亮;;漁鹽古鎮(zhèn)——韓家民俗村[J];青島畫報;2011年08期
10 林春;;雷州半島民俗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詹賢武;;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民俗文化村與民宿業(yè)[A];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上)[C];2011年
2 林謀旺;;特色民俗文化到旅游商品開發(fā)初探[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3 程佳;蒯志敏;王俊;;太湖地區(qū)旅游氣候資源分析及旅游氣象服務初探[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0公共氣象服務政策體制機制和學科建設[C];2011年
4 陳小妹;;談新形勢下海南地方節(jié)慶的旅游文化發(fā)掘[A];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上)[C];2011年
5 林鴻民;馬明和;;建設國際旅游島開發(fā)海南國家步道建議[A];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上)[C];2011年
6 許滬新;;為海南旅游購物營銷推介獻策[A];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下)[C];2011年
7 譚志敏;;南岳衡山風景區(qū)文化建設規(guī)劃[A];規(guī)劃引領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優(yōu)秀城鄉(xiāng)規(guī)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俊;通力配合 保障安全 辦好安康自己的民俗文化節(jié)[N];安康日報;2005年
2 通訊員 王鵬;跳起歡樂舞 唱出幸福歌[N];酒泉日報;2005年
3 記者 王軍政;“西北魏老根現(xiàn)象”關中民俗文化在西安觀摩研討[N];咸陽日報;2008年
4 記者 黃宣傳 通訊員 皮詠龍;《西塞山神舟民俗文化研究》出版[N];湖北日報;2009年
5 本報特約記者 曾露;“年味”漸失,春節(jié)民俗文化何去何從[N];中國信息報;2009年
6 禹媚;鮮活于當下的中山民俗文化[N];中山日報;2009年
7 李大申;魅力來自民俗文化[N];恩施日報;2009年
8 記者 柳睿;隆德縣創(chuàng)新載體展示民間民俗文化[N];固原日報;2009年
9 瞿世平;春節(jié)的文化和文化的春節(jié)[N];農(nóng)民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秦聲;清鎮(zhèn)麥格民族鄉(xiāng)民俗文化節(jié)開幕[N];貴州民族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遠宏;粗瓷雜器[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9年
2 宋穎;端午節(jié)研究:傳統(tǒng)、國家與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卡麗比努爾·買買提;維吾爾族精神民俗審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4年
4 劉興祿;愿儺回歸——當代湘西用坪瓦鄉(xiāng)人還儺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王雪;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紙傳承與生活實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現(xiàn)象的歷史考察——以華南少數(shù)民族為典型[D];暨南大學;2003年
2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開發(fā)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3 趙麗敏;鄉(xiāng)村教育運動中的民俗學問題[D];河南大學;2005年
4 陳紅;長陽巴土民俗文化與旅游開發(fā)[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5 姜燕;新疆回族的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健;東山瑤民俗文化中的生態(tài)適應及生態(tài)意識[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彥恩;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的民俗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鄒全民;濰坊市民俗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fā)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9 寧峰;贛南客家圍屋的民俗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06年
10 王玉杰;貢山縣重丁社區(qū)民俗文化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078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00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