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科學教育的濫觴與演變——從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說起
本文選題:科學 + 科學教育; 參考:《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6期
【摘要】:我國科學近代化起點的標志被認為是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然而,我國科學技術近代化的主要任務是由受過西方科技文化熏陶的中國知識分子自己完成的,他們使近代科學逐步走向制度化,構建了我國近代科學教育的基本體制和形態(tài),并將科學教育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Abstract]:The mark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cience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Italy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to China in 1582. However, the main task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as completed by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had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 They made modern science institutionalized gradually and built the basic body of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has reached a fairly high level.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分類號】:G5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啟群;;秦漢思想遺產(chǎn)與中國思想的秘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張珍珍;朱鏡人;;教育交流對安徽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呂潔麗;;地方保護主義的治理對策——對施堅雅市場理論的認識[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04期
4 劉繼剛;;先秦旱災概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3期
5 湯開建;陳青松;;明清之際天主教的傳播與西洋宗教畫的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汪旭平;羅鑒晨;;《黑駿馬》中的男性描寫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7 楊祥全;;論傳統(tǒng)武術“打練合一”風格的歷史形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劉華杰;“反科學”種種:一種語義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趙存生;;中國社會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袁行霈;;國學的當代形態(tài)與當代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高新民;高原;;岐黃文化與慶陽遠古文明[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2 趙存生;;中國社會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精神[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聶映玉;;淺議五四運動前后中美教育考察對中國初等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4 宗先鴻;;《愛彌兒》的傳入及對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5 薛正昌;;歷史與現(xiàn)實:變遷中的回商文化[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6 張踐;;實學精神是黃宗羲啟蒙思想的成因[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陳海紅;;黃宗羲的理學品格[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9 鄒小站;;略論明清間中國人對西學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天成;郎世寧在華境遇及其所畫瘦馬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鞏英春;當代信息社會背景下的文化資本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4 張禮永;教育建設的第三條道路[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超;經(jīng)、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瑛;民國時期大學農業(yè)推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欽香;天道、人道、王道[D];復旦大學;2011年
8 田聯(lián)進;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制度反思與重構[D];南京大學;2011年
9 陳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10 孟令戰(zhàn);民國時期教學自由權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雪梅;論“三言”的“中和之美”[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蘇虹;科技異化問題及其意義的重新審視[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3 鄧萬學;清末滇東名士何桂珍理學經(jīng)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于淼;高科技異化及其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王傳濤;近現(xiàn)代中國仁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韓毅勇;蔡尚思學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任少飛;我國高校引智政策變遷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8 王叢叢;清末新政與近代中國市民社會初步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馮暉;先秦諸子引《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佳;重慶高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正學;;西學東漸、中體西用及中國文化的和合精神[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8期
2 張寶生;洋務運動與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兼評“中體西用”[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郭震;;“中體西用”思想與中國近代化關系探析[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2期
4 王靜;;從洋務運動看中國的近代化歷程[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03期
5 王哲;;論洋務運動時期“中體西用”文化語境的合理訴求[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尹作縣;;淺析王之春的西學中源論[J];新學術;2007年01期
7 蔡鐵權;陳麗華;;漸攝與融構:我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的發(fā)展歷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12期
8 趙曉雷;;“中體西用”與新生產(chǎn)方式漸進——論清末洋務運動、維新新政、預備立憲之關系[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9 黃志紅;論“中體西用”思想與洋務運動[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02期
10 雷競;;試論“中體西用”與“洋才和魂”的成敗原因[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L.皮爾斯·威廉姆斯;劉娜;;法拉第所受的科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黃櫻;;利用各種環(huán)境資源,整合科學教育[A];整合科普資源 優(yōu)化科教環(huán)境——第十五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文征集活動論文匯編[C];2007年
3 單麗君;胡興昌;;多層次教學對初中科學課程有效性教學研究[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張彬;付東升;;杜亞泉科學教育實踐及其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寇小滿;;高中階段科學教育三種教育形式下學生學習任務勝任情況的比較分析[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6 許瓊華;;陶行知的幼兒科學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20周年——陶研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7 劉箴;;虛擬現(xiàn)實在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應用探索[A];全國首屆數(shù)字(虛擬)科技館技術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續(xù)集[C];2007年
8 倪嘉龍;;學校科學教育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研究[A];責任·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海第十六屆青少年科技輔導論文征集論文匯編[C];2008年
9 曾鐵;;科學教育與科學發(fā)展關系的現(xiàn)實思考[A];第四屆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Ⅰ)[C];2008年
10 熊士榮;肖小明;茍嬌嬌;;論科學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契合[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玉峰;晚清洋務運動經(jīng)濟政策評議[N];學習時報;2008年
2 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 韋鈺;科學教育不是簡單傳授知識[N];科學導報;2006年
3 張振海;科學教育在英國[N];中國婦女報;2001年
4 實習記者 盧丹青;東大新專業(yè)培養(yǎng)科學教育工作者[N];江蘇科技報;2007年
5 記者 劉帆;聽科學家講述科學[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姜汝祥 李岷 項兵;中國企業(yè)的新洋務運動[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翟晉玉;重新看待科學教育[N];中國教師報;2005年
8 ;科學教育不是簡單傳授知識[N];科學導報;2007年
9 寶塔區(qū)王家坪小學 阿鵬鳴;淺談“做中學”科學教育的策略[N];延安日報;2007年
10 楊炎軒;深入探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朝暉;知識與控制:中國古代科學教育的社會學解讀[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金京澤;韓國科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石文玉;儒學道統(tǒng)與晚清社會制度變革[D];吉林大學;2008年
4 任曉蘭;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D];南開大學;2009年
5 吳永;晚清洋務派政治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馬宏佳;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立程;西學東漸與晚清新式學堂教師群體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8 王列盈;論“中體西用”觀對中國早期教育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鄢超云;樸素物理理論與兒童科學教育——促進理論與證據(jù)的協(xié)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潘建華;洋務運動時期(1860-1894)企業(yè)融資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輝;洋務運動時期海外游記與西學東漸[D];吉林大學;2007年
2 王宜凱;洋務派科技引進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齊利;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科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玉霞;嚴復科學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盛禮萍;科學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蘊文;研究生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3年
7 張紫涵;論晚清洋務派的科學觀[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8 徐偉紅;晚清新政與湖南近代教育的發(fā)展[D];中南大學;2006年
9 李宏;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10 杜娟;論大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049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80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