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后中國公民教育思想研究——限于1925———1945時段的考察
本文關鍵詞:新文化運動后中國公民教育思想研究——限于1925———1945時段的考察 出處:《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1925年是中國公民教育思想發(fā)展歷程的轉折之年,促成這一轉變的就是英日帝國主義無端屠殺中國人民的五卅事件。五卅事件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是中國公民教育思想轉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五卅事件及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思想界深刻認識到這個世界仍是一個強權世界,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所希望的公理世界、大同世界遠未到來。正因如此,新文化運動時期所提倡的和平主義、世界主義、個人主義退潮,代之而起的是尚武精神、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后,對民族生命活力的追求、對樹立民族自信與重塑民族精神的探索以及對新型愛國主義倫理觀的提倡,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公民教育思想的最大亮點。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中國的公民教育思想并不是對新文化運動的簡單拋棄,對新文化運動的合理內(nèi)容也予以繼承,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自由與理性精神的繼承。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G529
【正文快照】: 1925年是中國公民教育思想發(fā)展歷程的轉折之年,促成這一轉變發(fā)生的就是英日帝國主義無端屠殺中國人民的五卅事件。五卅事件使中國知識界認識到列強的強權本質(zhì),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知識界所希望的公理世界、大同世界等遠未到來。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步伐,是中國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國友;;從陳獨秀的經(jīng)濟思想透視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2 薛曉陽;教育的超越本質(zhì)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3 楊經(jīng)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當代困境原因探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李怡軒,秦筱萌;用歷史的方法解讀孔孟荀倫理思想[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廖新平;廖建平;;現(xiàn)代中國人生哲學的特征及其意義[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魏長領;論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與文明;2003年06期
7 劉鴻鶴;學術與政治之間——新儒學大家徐復觀的學思與生平[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方銘;人格自覺與文化自覺——兼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現(xiàn)代價值[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陶水木;中國共產(chǎn)黨北伐態(tài)度再探討[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6年05期
10 劉慶昌;論教育知識的實在化[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孔寒冰;項佐濤;;十月革命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解讀中國人的十月革命觀[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楊文志;;學術交流及其對學術生態(tài)的影響[A];學術交流與學術生態(tài)建設——中國科協(xié)第二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孟凡濤;張濱;;關于學術生態(tài)建設的幾點思考[A];學術交流與學術生態(tài)建設——中國科協(xié)第二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同樂;;《新青年》與現(xiàn)代中國文化形態(tài)轉型[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5 陳國清;;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轉折[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俞祖華;趙慧峰;;民族主義: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統(tǒng)與類型區(qū)隔[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變遷的幾個大趨勢[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2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楊平;康德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5 向天淵;現(xiàn)代漢語詩學話語(1917—1937)[D];四川大學;2002年
6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陳,
本文編號:13145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314559.html